首家挂牌新四板 中科创大打造教育投资双生态
华夏时报记者路妍北京报道
教育概念股是近年来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新东方、好未来等中概股在上半年创出历史新高。对教育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让不少企业加大对教育产业的布局。
作为本土PE 中一直秉持将投资做成产业的投资情怀的中科招商,其在2014年就通过集团双创新生态成员企业中科创大进军创业教育领域。
如今,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中科创大从与天津大学合作创办宣怀学院开始,目前已与1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而多所中科创业学院在高校的成立,也实现了本土创业教育的实体落地。
6月11日,中科创大举办媒体招待会,就近年来公司在创业教育领域的投资逻辑及发展计划进行详细说明。
创业教育是巨大“蓝海”
“从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来看,我们高等教育体制出现较大困境,即学校培养的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其中根源就在于我们人才培养的模式有问题,在人才教育的全过程中,没有企业参与。”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刘继军说道。
刘继军表示,中科创大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主要基于两点,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另一个是目前本土教育中创业教育缺失的困境。
“中国在创业教育培训上,的确已有不少网络培训课程,但我们则将创业教育在实体落地,我们与高校合办的创业教育学院则是隶属高校的二级学院,可以给学生颁发二级学位证书,未来也会有学籍,可以独立招生。”刘继军表示,中科创业教育学院的设立,可以为高校提供教育创新支持 、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及创新创业投融资支持,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行人才培养。
记者了解到,在中科创业学院未来的具体运营中,企业除了会参与到课程的开发、教授培训等方面,中科创大在全国所有的中科创业教育学院之间也可以实现课程与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本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
其实,从高校发掘创新创业项目,也是近年来投资界的一大趋势。例如IDG就宣布成立1亿美元的“90后基金”,同时启动校园创业大赛。
作为本土PE中极具情怀及创新精神的中科招商,其在高校教育方面的投资布局,让其未来寻找及孵化创新项目都具有极大的先发优势。
对此,刘继军告诉记者,中科创大目前除了与几十家天使级基金合作外,自己也推出了“点亮计划”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公益活动,同时,公司未来也会从高校寻找可行项目,通过助力计划对其进行融资、资源对接及发展指导等。
对于中科创大未来的盈利模式,刘继军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中科创大在2016年之前的创业导师培训实行全部免费,实行免费也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探索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而等中科创大的培训课程完全成熟之后,其将对培训收取一定费用。考虑到目前高校普遍推行高等教育转型的现状,其对未来面向学生、企业家和教师培训的课程产品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科创大与高校合作过程中,其通过合作方式对高校专利技术商业化的开发和探索,也将推进双方的双赢合作。
挂牌新四板推动高校专利商业化
5月13日,中科创大与深圳文交所签约,成为“专创板”(专利创新板)的首家挂牌企业和深圳文交所的合作保荐机构。
对于中科创大在专创板的挂牌,刘继军表示,随着中国对专利技术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专利技术还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待挖掘。而挂牌专创板,除了能对挂牌的专利技术进行宣传推广外,中科创大还能帮助专利技术进行融资,推进其应用成果的转化。“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专利技术的价值及应用前景,挖掘其商业价值。”
而中科创大挂牌的不少专利技术,主要就源自高校。
刘继军告诉记者,很多高校拥有非常多的专利技术,但考虑到技术转化成本太高等因素,很多专利技术仅仅停留在专利号上。与此同时,高校对这些专利技术每年还要付出高昂的维护成本,而中科创大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则能有效解决高校在专利技术方面的维护窘境。
“我们会将高校专利技术在专创板挂牌,通过融资来推进高校专利技术的转化及推广,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转化。通过这一合作,除了能帮助高校解决专利技术的成本维护费用外,中科创大、高校及专利发明者都可从专利技术的商业转化中获益。”刘继军说道。
在中科创大获取高校专利技术使用权方面,刘继军表示,高校会将其自身专利技术的使用权打包成资产入股双方合作的创业学院,双方未来可根据具体专利的商业转化情况、持股比例等进行分成。而中科创大在未来的盈利方面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可以通过专利技术的转化获利外,作为专创板的保荐机构,其也可以通过保荐业务获利。
“文交所作为新四板,因发展时间不长,企业数量远不如新三板,但目前挂牌企业的融资率在50%左右。同时,考虑到深圳市政府对文交所挂牌企业较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及企业在文交所较低的挂牌成本,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刘继军说道。
编辑:严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