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药中生:老字号是如何炼成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两个指节高,内含1毫升红色液体,可供10个婴儿接种,上面印有“Sabin株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字样,一排排心系亿万儿童健康的小瓶,在这里研发、生产、检测、包装,配发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4月19日,在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药中生”)亦庄厂区的生产车间,一位高管向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记者讲述瓶子里的“秘密”:只需要在嘴里滴两滴,不用再吃“糖丸”,更适宜2个月到6个月龄婴儿,更安全有效。
这只是国药中生生产的34种疫苗中的一个。国药中生所承担的一类疫苗生产供应,占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需求量超过80%,确保了覆盖16种疾病的18个二类疫苗生产供应。
百年国药中生,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从事疫苗和血液制品研究及生产的企业,生物制品品种最多、血浆投浆量第一。她被称作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国家队”,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重大活动以及防控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着眼未来5年,落实供给侧改革要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探索市场化科研激励机制,已经成为国药中生的既定方针。
从汤飞凡到赵铠
厂区办公楼一层大厅内,挂着一幅幅“生研记忆”。第一幅是关于“汤飞凡”的,他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人,沙眼病毒故又称为“汤氏病毒”。
维基百科上有一个条目:“科学1957”,该条目列举了1957年在科学领域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其中在“生物学”子条目下只有3项,其中一项就是汤飞凡在当年取得的上述成就,而另外两项成果和提到的两个人均已获得诺贝尔奖。
“我们不能由此就可推论:汤飞凡如果活着就一定能获诺奖,但无论如何,至少表明:汤飞凡及其同事的这个成果应该是诺奖级的,也是中国人对现代科学领域少有的重要贡献。”国药中生生产基地的一位高管说。
1980年代初,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还想过向诺贝尔委员会推荐汤飞凡,后来得知这位两院院士已于1958年过世,特别为汤飞凡颁发了沙眼金质奖章。
赵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疫苗学家。他负责的疫苗研发项目,共获部委以上科技进步奖和科研成果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在上世纪60年代带领课题组,赵铠采用鸡胚细胞培养技术研发了新型天花疫苗,他先后主持研发成功风疹减毒活疫苗、血源性乙肝疫苗,合作研发了重组痘苗病毒乙肝疫苗,后又成功地从美国引进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工业化生产技术。
目前,在赵铠院士的领衔下,国药中生拥有700余人的生物技术专家团队,他们致力于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医药和诊断试剂的科研开发。
百年老字号
2013年,治疗性卡介苗上市;2016年,口服I型III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上市;年底,EV71手足口病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在全国可以生产的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的41种疫苗中,国药中生可生产34种,其中一类疫苗覆盖了国家免疫规划所针对的全部15种疾病,年产量7亿人份。
“公司产品在国家计划免疫制品市场占有率超过80%,二类疫苗市场占有率超过1/3。”国药中生总裁助理张云涛说。
身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队”的国药中生,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当时我国最早研究和生产生物制品的单位——北洋政府中央防疫处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六大行政区规划设置了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1989年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成立,主要负责上述六个所的管理。2003年8月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更名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
2009年9月,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实行联合重组。根据新国药发展战略,2010年5月,国药决定实施内部整合,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重新组建,后改制为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即国药中生。
时间荏苒,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国药中生研制的疫苗,根除了天花,消除脊灰,大幅减少麻疹、脊灰、白喉、百日咳、乙脑、流脑、甲肝、破伤风、结核病发病率,避免大约400万人的死亡;儿童乙肝感染人数减少3000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目前降至不到1%。
抗击“非典”、应对“甲流”、麻疹强化、防控脊灰、研制H5N1、EV71、H7N9,为四川汶川、青海玉树、云南彝良等地震灾害,1998年洪水灾害,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国药中生提供了包括疫苗、血液制品等各种应急救灾产品。
下一个5年
4月19日,国药中生病毒性疫苗课题负责人李秀玲指着一台标识为“贝克曼”的离心机,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别看它只比洗衣机稍大一些,但它的价格堪比一辆价值百万的宝马车,同时,它在分类病毒的实验中必不可少。
这里是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像这样的研发和产业基地,国药中生拥有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大技术平台和10个科技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在国内8个主要城市的12家子公司运行近百条GMP生产线。
数据显示,2010年-2016年,国药中生平均每年的科技投入占总营收比例接近10%,远超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科研转化的成果,在市场绩效上也有体现。重组后的国药中生主营业务收入保持持续增长。
国际化经营方面,国药中生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乙脑疫苗累计出口超过2.5亿剂,完成援缅乙肝疫苗项目,对委内瑞拉援助静丙11500瓶,海外注册品种及国家形成一定积累,覆盖关键国际组织的合作网络初步形成。
国药中生已着眼于下一个5年的发展大计。在“十三五”期间,国药中生将逐步建设专业化六大板块(人用疫苗、血液制剂、医学美容、动物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研发中心,推进人用疫苗、血液制剂等重大创新产品上市,拓展医学美容、动物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创新产品线,加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培养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更加国际化的开放式创新格局。
为此,国药中生将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力争在2020年实现科技投入的年度目标及科技投入占主营销售收入的15%,与国际接轨。
记者获悉,《国药中生科研成果奖励指导意见》正在修订,旨在拓展现有科研奖励范围、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的《国药中生科研奖励条例》,也在制定当中。
“该条例将拓展原有科研奖励范围,延长产业化奖励提奖年限,增加科研进度奖励,对超额完成任务实施额外奖励,全面提高奖励额度和提奖比例, 强调奖励和约束机制并行。”张云涛说。
值得一提的是,国药中生还在依托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市场化科研激励机制。据张云涛介绍,在常规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股权或期权激励。
责任编辑:王晓慧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