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消费金融“领头羊”一年新增贷款超1700亿 平安“三所一惠”战略格局显形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2016年快速增长的消费金融,让国内超过一万五千多家各类机构意欲做大这块十万亿级别的“大蛋糕”,随着中国平安2016年报的披露,其旗下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呈现在外界眼前,《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2015年完成整合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下称“平安普惠”),去年业绩堪称靓丽。
据平安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平安普惠2016年度新增贷款量达到172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57.7%。而自开展业务以来,累计借款人总数达到377万,累计贷款量达2720亿元,整体业务的信贷损失率处于低位。
“2016年平安普惠业绩非常好,实现爆炸式的增长。全年无抵押新增贷款近千亿,有抵押业务超过500亿,互联网产品超过250亿,中国金融行业开放、创新程度远比想象中要快,消费金融正快速崛起于2016年,并将有望在2017年强势发展。”4月6日,平安普惠首席运营官秦福荣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过几年深耕之后,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从而形成旗下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的战略布局、全面覆盖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
1700亿非终极目标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262家,近9000家小贷公司,2500家左右的P2P平台,近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蚂蚁金服、京东等互联网机构提供消费金融业务。与持牌机构相比,平安普惠的数据俨然成为了第一梯队的领跑者。
1700亿这个数字,并不是“三所一惠”中平安普惠的终极目标。
在秦福荣看来,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目前银行个人贷款包括有抵押、无抵押、房贷等,在2015年个人贷款的规模在28万亿元左右,其中包含小贷公司和P2P达到1.4万亿。未来如果整个市场还是按照之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保守估计市场规模会达到52万亿元,如果非银行贷款占比有20%,那就是十万亿元。
“平安普惠始终遵循客户导向,未来仍将以客户体验作为终极目标。平安普惠之所以在去年取得如此的业绩,是基于推行的互联网贷款、线上风控模式、销售APP,自动续贷流程,以及风控团队、催收团队的建设和培养等方面的努力。早在2005年,平安普惠就率先开启了个人消费贷款的探索之路,未来平安普惠将在平安3.0时代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创新技术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客户首选的贷款服务提供商。”在受访时,秦福荣坦言。
值得关注的是,一面是平安普惠的新增贷款在2016年取得高速增长,另一面其线下门店的规模却同时实现“大改革”。从最高峰时期的全国800多家综合门店调整为目前三大中心模式下的400余家。
对此秦福荣也解释称,平安普惠在十余年前做消费贷款时,由于没有所谓的金融科技,完全是用传统的贷款经验去开发消费信贷,目前正逐渐通过技术手段,把原本线下的流程全部迁移到线上。
对于外界普遍关注的消费信贷损失率,秦福荣在受访中也并不避讳其信贷损失率,按照全球标准信贷损失率的可容忍区间在8%-10%左右,8%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况,平安普惠的信贷损失率处于个位数的低位数,这也意味着平安普惠可以容忍的区间还有很大的空间。
“信贷损失率做到更低并不困难,但这会限制我们的业务规模。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希望将这一指标控制在6%以内,国际标准中8%-10%的信贷损失率是一个可容忍范围,但由于中国缺乏完整的征信记录,所以一旦信贷损失率到达8%或者10%,风险会急速飙升,因此平安普惠宁愿损失一部分的利润增长,也要将信贷损失率控制在6%左右,我们会在利润和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秦福荣表示。
消费金融前景广阔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和各路资本正在加速入场,而消费金融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蚂蚁微贷、京东金融花呗、微众银行的微粒贷这种类型,依托于同一个体系,拥有数据优势,风控手段较多,贷款业务产生在闭环内;另一种业务类型是面向外部客户做个人贷款,平安普惠就属于第二种。
对于来自互联网巨头的竞争,秦福荣在受访时表示并不担心。这个市场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在这么庞大的市场当中,不是一家公司就可以做的,它是可以容纳很多公司。很多互联网巨头是闭环模式,而平安普惠一直采用开放模式。
秦福荣受访时也指出,发展消费金融不但需要清晰的商业模式,更需要明确的运营模式。同时,风险管控是消费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相对于银行,平安普惠在时效性及简便性更有优势,准入门槛更低,贷款可获得性更高。
“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充满机遇的同时,仍面临信用下沉、风控线上化、获客成本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等挑战,甚至在部分领域,如校园市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些都将在2017年亟待探索。消费金融是从业者的蓝海,也是黑中介、欺诈分子的蓝海。线上模式相对传统金融模式,会面临新型的欺诈手段,所以风险的压力远超传统模式。因此,要做好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打造一个底层的风控系统,打造信用评估的大规模的技术化的优势。”秦福荣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