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局重整特许产品许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壮 北京报道
“7月中旬开始的世博特许产品生产商(下称特许生产商)招募,是由上海世博局主导的。”上海世博局的一位不愿具名人士近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而之前的几次特许生产商招募,都是由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均瑶)、上海新世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世傲)两家特许产品生产高级赞助商牵头进行的。
这一微妙变化,也反映出均瑶和新世傲在一些产品领域争抢资源的表面化。以上人士温和回应称,原来招募流程是企业为主、世博局为辅,这一次是主辅调换了一下,以加强世博局的介入力度。
上海世博局收权
7月13日,上海世博局发布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招募文件》显示,应征人所需提交的应征文件,将直接提交给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园区商业管理服务部。
在之前几次的招募文件中,应征人所需提交的应征文件,则是递交至该类别的生产高级赞助商。应征人所需的文件包括,《企业信息登记表》、《应征人致函》、《应征人承诺函》和《授权书》等文件资料。
同时,上海世博局本次也收回了评审权,之前是由生产高级赞助商组织评审。
据了解,按照上海世博局的计划,今年初就应该完成300家特许生产商的目标。然而截至今年6月,上海世博局已征集的特许生产商才只有40余家。
新招募文件称,现阶段需招募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以完成特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
上海世博局的人士介绍说,新的招募办法只是招募主体的主次变化,并没有削减生产高级赞助商的权力。此外,这样做对于那些需要缴纳许可费、保证金的产品类别,也提供了官方保障。
据了解,特许生产商需要缴纳特许权许可费,许可费按特许产品统一零售价的8%-15%收取,这一部分原需通过生产高级赞助商进行缴纳。
自2007年9月两家公司共同成为世博生产高级赞助商后,两家公司的竞争追逐持续至今。而上海世博局新的招募活动,一方面弱化了均瑶和新世傲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上海世博局对这两家公司争夺特许权许可的仲裁态度。
生产赞助商
竞争加剧
介入世博特许产品领域,被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看做是转型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步。曾经营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的均瑶,立志要在2010年前成为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目前,集团的两项主营业务,一是航空运输;另一个是营销服务,其中包括零售业、文化和食品饮料三部分。
相比均瑶,2007年成立的新世傲,则是由20家上海、苏浙民企针对世博会联合组成,新世傲董事长朱政平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市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会长。
新世傲的一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均瑶、新世傲之间是一种竞合关系,“除了在世博局争抢政策资源外,只在某些品类上存在一些竞争。”该人士说,总体上是以世博产品的共同研发和生产合作为主流。
据了解,在某些服饰和礼品领域,均瑶和新世傲存在交叉,仅头饰、发夹这类小饰品两家公司就有21种,双方的竞争和合作也比较微妙。目前,两家公司的这些产品均已生产,市场销售情况还需要观察。
另据了解,均瑶和新世傲的共同利益在于整体特许经营产品品类的扩大。世博会特许经营产品最初分为12类,均瑶和新世傲各占其中6类,分别是:均瑶的家用玻璃制品、家用陶瓷制品、家用金属制品、礼品、玩具、箱包;新世傲的家用纺织品、服装、饰品、文具、个人护理用品、帽品。
之后,均瑶和新世傲共同争取特许产品经营的扩大。到去年,最终使得特许产品经营扩大至20大类,其中,新世傲新增鞋类、眼镜、伞具、电脑周边产品。均瑶集团新增非机动车、家用塑料制品、竹草藤制品、运动用品、钟表类产品。
在此次招募的13大类产品中,均瑶除玩具外,其他产品全部上榜;新世傲招募的特许产品类别为:个人护理用品、饰品、鞋、眼镜四大类。
对此,新世傲的人士认为:“并不是上榜的种类多,就代表谁更重要。上榜的品类大多是难于招商的。”他还表示,新世傲具备全线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并为产品的全面入市做了很多工作。
据记者了解,均瑶的强项是玩具和礼品,新世傲的强项是服装和纺织品。两家公司都需要把其他品类对外招募。不过,到目前为止只征集了几十家特许生产商,这一事实可能令上海世博局对最终的市场推广效果产生疑问。
世博局的人士强调,世博局希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繁荣世博特许产品市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