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票均收入下降1.68元 顺丰年报揭露快递业增速放缓困局

作者:王潇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13 15:26:53

摘要:刚刚完成更名的顺丰控股于3月12日晚间发布了其2016年业绩报告,正如此前预计的那样,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41.80 亿元,同比增加112.51%。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仍达26.43亿元,超过了此前承诺的21.85亿元利润预期。

票均收入下降1.68元  顺丰年报揭露快递业增速放缓困局

(王潇雨/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报道

刚刚完成更名的顺丰控股于3月12日晚间发布了其2016年业绩报告,正如此前预计的那样,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41.80 亿元,同比增加112.51%。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仍达26.43亿元,超过了此前承诺的21.85亿元利润预期。

顺丰控股同时还披露了其近3年快递业务的票均收入分别达到了23.61元、23.83元和22.15元,这一显著超越同业的盈利能力也显示出顺丰控股作为中国快递行业标杆企业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关键因素。

但竞争对手在资本的作用下逐渐开始走出价格战的泥沼,并试图加大投入重构服务争夺高端快递市场份额,同时整个快递产业增速放缓的外部环境下,即便是顺丰也出现票均收入下降的现象。

顺丰控股2016年度的毛利率为19.69%,较上年度持续经营业务部分毛利率下降0.73%。按照顺丰方面的说法,这应与快递业前三大成本“员工薪酬、外包成本及运输成本”合计占收入比上升1%相关。

在剥离了此前短暂尝试但并不成功的商业零售等业务之后,目前顺丰控股99.4%的的收入来源于速运物流主业,长期以来建立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使其在中国中高端快递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与欧美市场前几名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优势地位相比,目前已经上市的几大民营快递巨头市场份额加起来尚未达到这样的优势地位,而顺丰控股的业务量在这其中同样无法领先于竞争对手。

“如果我们以国际快递公司做对标,UPS、FedEx、 USPS 和 DHL 合计占美国快递市场份额的 97%,形成典型寡头垄断格局。核心原因在于快递业存在显著的网络效应加规模效应,首先需要建立跨地域的服务网络,而且需要足够量的业务支撑,龙头企业才能将成本降低到社会可以承受的水平。随着业务量的增长,龙头企业继续降低成本,创新服务,保持自身竞争优势。”顺丰控股相关方面人士解释。

时效性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投入,以及加大人力成本的投入而实现提升,因此摆在顺风控股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通过什么路径来保持其“护城河”的深度。

这从顺丰控股此前披露的上市定增募集资金的用途可以有较为清楚地判断,其募集的不超过80亿元资金将投资于干纤网络、航空机队以及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

顺丰控股方面人士表示,其快递物流主业也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016年传统的国内快递业务比例进一步下降,而门槛较高利润丰厚的国际快递、冷链物流、重货等新兴业务的收入已经从2015年占营业收入的14.9%提升至2016年的19.31%。

其中重货运输2016年营收达23.4亿元,同比增长96.23%,而作为未来战略性业务布局的冷链运输目前网络覆盖已达56个城市及周边区域。其中有59座食品冷库、71条食品运输干线,2座医药冷库、12条医药干线,业务领域延伸至食品、医药、电商及零售等多个领域。2016年营业收入达13.55亿元,同比增长93.03%。

而在跨境电商的推动下需求被迅速释放的国际快递业务则是目前顺丰较其他国内民营快递企业最大的优势之所在,而这也是国内快递企业下一步争夺的焦点。

顺丰控股方面透露,其国际业务已经覆盖南亚、韩国以及美国华人聚居区,过去三年里国际业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9%。

让我国快递业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也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规划》提出,鼓励重点快递企业以服务跨境电商、伴随国内企业境外发展等为契机,衔接境外物流体系,构筑立足周边、覆盖“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跨境网络。

已经建立其包括36架自有及租赁15架全货机的中国最大货运机队是顺丰控股进军国际快递业务的最大优势之所在,目前顺丰航空每日飞航约3000架次,航线网络覆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等24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与美国联邦快递超过600架货运机队的规模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顺丰航空即将在湖北鄂州参与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的专用货运机场,同时仍在寻求订购更多的货机,其货运航空业务的增速和布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保持与竞争对手在时效和服务品质方面差距的关键因素。

在年报中,顺丰控股将同城配送业务确定为新的重点业务方向,准备借助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商超、餐饮等领域企业进行合作,目前已经建立起近4000人的配送团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似乎也是在此前通过线下门店试水O2O业务失败之后,从另一个方向重新切入这个领域的新尝试。

责任编辑:于玉金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