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见闻: 记者眼中的中国经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10 20:48:1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春喜 两会报道
每年一度的中国经济年报照例在两会期间出炉,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引起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中外媒体瞭望中国经济的窗口。
2016年全球经济一片哀鸿,全球化遭遇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威胁着全球。人民币贬值,外汇储备下降,全球唱衰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占据上风。但是,中国经济2016年年报出人意料的靓丽,GDP增速达到6.7%,第四季度增速开始翘头向上,经济出现企稳迹象。要说6.7%的增速与中国经济增长峰值相比并不算高,还是历史上比较低的增长;不过,中国经济重新回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第一的位置,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质量和增长效益在提升。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本身面临很大下行压力,但仍然取得这样一份非常不错的年报,难怪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连用三个不容易来概括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历的坎坷。
翻开2016年中国经济年报,还有两个数据非常重要,一个是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14万人,一个是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就业和扶贫不仅仅事关社会公平,还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这些新增消费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51.6%;当然,基础设施投资仍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19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700多公里、农村公路2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这些投资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真正让中国经济企稳并获得比较好增长质量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取得成效。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不足,国内产能过剩,价格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煤炭、钢铁等过剩行业全面亏损,整个市场表现失灵,对价格信号反应不灵敏。供给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通过强力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有利于出清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恢复了正常的价格传导机制,让市场重新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价格是经济的指标,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其实就是经济的企稳。中国经济企稳为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了空间。结构问题是长期的,无论在顺周期还是逆周期,而经济周期性波动有自己的规律,中国经济周期从2011年开始经过了6年的调整已经接近底部。当经济下行压力突出的时候,稳增长成为主要矛盾,当经济企稳的时候,为结构性改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主板基础性制度,发展创业板、新三板,首次将发展新三板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是降低企业负债率。资本市场大发展可以达到去杠杆的效果,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和债务传染。新三板和创业板将承担为中小企业降低负债率的使命,为实体经济融资。而主板基础制度完善,债转股是降低国企和大型企业负债率的有效路径。建立金融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循环路径,需要立足保护投资者利益,让实体经济有持续性的回报回馈投资者。当然,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仍将持续;金融结构调整和服务实体经济有赖于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2017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000亿,实体经济的振兴有望从减税、资本市场发展和供给侧改革中获得突破。
编辑:刘春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