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北京城市副中心日夜赶工 “大北京”冲刺倒计时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03 22:18:48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也是要为其他人口稠密区域探索出一条人口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京津冀是一个示范样本,如果成功了,可以复制和推广,所以非常有意义。

北京城市副中心日夜赶工 “大北京”冲刺倒计时

2月28日,北京市通州区郝家府,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3月1日,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郝家府村,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在他们身后,高大的塔吊来回地移动。在工地前面,不时会驶过一辆满载钢材的货车。

一位工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今年年底,北京市四套班子就要搬到这里来,公司之前已经立下了“军令状”,年底之前必须要完工。因此,这半年来,工地一直在日夜赶工,他好几个月都没回过家了。

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刚来这里考察过副中心的建设情况,并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

如今,距离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已经过去3年。2017年也将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决胜之年”,一批专项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合作协议即将落地,非首都功能疏解初现端倪。

考察足迹

2月23日-24日,习近平分别来到新机场建设工地、北京冬奥会场馆和通州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现场,实地查看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最新进展。此时,距离他上一次考察北京城市建设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共有3个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17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一批重大项目得以实施;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远期目标则是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

因此,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决胜之年”,要确保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进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叶堂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通州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政府行政疏解的一个代表性工程,对市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首都新机场与一般的机场不同,是一个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合的地方,也是临空产业的聚集地,更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会带动周边整个区域的发展;而冬奥会也是一个区域增长点,奥运会举办后,周边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就会“起来了”,新的产业——冰雪运动也会形成一个重要的休闲产业。

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冬奥场馆,三者正好形成一个“品”字形结构,三足鼎立。叶堂林表示,现在北京对外疏解主要还是疏解增量,因为存量已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而新增的功能和人口则不能继续“往北京上了”。

“这3个方向,往北主要是山区和生态涵养区,不适合有污染的产业,所以冰雪运动是很好的选择;往南、往东则是主要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轴是‘京津’,还有‘京保石’和‘京唐秦’,共有3个产业轴和人口轴。”叶堂林表示。

世界级城市群

走进位于前门东大街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迎面就是一个立体的北京市地理模型沙盘,人们能直观地看到北京城“头枕燕山、右扶太行、左抱渤海”的气势,京津冀大格局一目了然。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更加精心地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习近平提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2014年到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他就曾经说:“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

“未来5-10年,北京会变成一个宜居的城市,交通不会像现在那么拥堵,”叶堂林表示,“现在人口和产业都集中在五环内,往外‘摊大饼式’地发展。未来则要从单中心变为多中心,通州会成为一个中心,新机场是一个中心,再往南可能还有一个中心。每个中心功能都不一样,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格局。”

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则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叶堂林表示,现在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只有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中国的经济体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要想和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比肩,首先要把京津冀打造成能参与竞争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

疏解!疏解!

事实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来,疏解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尤其是在交通、产业、生态3个方面。

叶堂林表示,疏解非首都功能,主要是4个方面:一般性的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已经疏解了80%;区域性物流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如动批、大红门等,也已经接近尾声,疏解了大约70%;第三是医院、学校等一般性公共服务,这个相对滞后一点;最后是政府这一块,2017年会有大的举动。

“通过大数据监测,我们发现北京企业的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天津、河北的投资呈现出大规模增长态势,这说明疏解效果还是挺好的,市场反应很快。”他表示,“因为北京采取了产业限制目录政策,大部分产业不能在北京投资了,所以必然带来外溢;另一方面,企业也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预期。”

目前,制造型企业主要是投资河北,而金融和科研服务企业主要则投资天津滨海新区。

公开数据显示,3年来,北京已经推动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保持增量和增速双下降,2016年上半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拐点。

叶堂林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也是要为其他人口稠密区域探索出一条人口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京津冀是一个示范样本,如果成功了,可以复制和推广,所以非常有意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