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复苏还是滞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03 21:03:34
冉学东
从经济数据上看,新年后的此轮景气基本是肯定的,尤其是PPI和PMI,发电量和铁路运货量的上涨都超出人们的意外,有些人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反弹,也就是L型的底部已经走完,开始上行。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去年信用大幅宽松,房地产疯狂上涨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经济暂时转好,但并不持续,所以有人称这次复苏“不靠谱”。
比如1月PPI同比增长6.9%,创逾五年新高,高于预期的6.5%以及前值的5.5%,有人将此归于去年信贷政策过于宽松所致,这种宽松,被称为“苟且”,为什么这么称呼,因为金融市场上做多交易非常拥挤,杠杆放得非常高,风险积累危如累卵,货币不宽松,金融市场就可能发生风险,央行被迫宽松,不敢实质性去杠杆。
而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的是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再加上行政计划去产能,包括去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过大,这从挖掘机销售的火爆就能看出来,这些都并非中国经济转型的本意,不是转型升级的正路,这种增长仍然只是带来的数字的增加和债务的增长。不仅仅没有实质性改观,而且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后患,比如债务总额还在增加。
有人就认为此轮行政计划去产能,没有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企业龙头地位并没有变得更强,行业竞争关系并没有变得更合理,但行业盈利却集中了,体现为盈利改善对价格上涨的依赖度上升。
然而,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PPI的上行不可能依靠行政性关几个工厂就能解决,PPI的低位运行已经好几年了。这次上行主要应该归功于大宗商品的上涨,但是不容忽视需求的缓慢回升,比如民营经济从2008年金融危机遭到重创,此后4万亿刺激稍有回暖,终于在2012年开始大面积溃败,表现为温州为主的长三角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连带当地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民营企业关门老板跑路成为当时新闻焦点。此后民营企业一直在艰难挣扎,经过七八年的产能清洗,他们低效率的部分已经清理完毕,部分也适应市场变化进行了升级,今年国际市场需求的回暖,有些开始起死回生。
这一点从去年四季度银行业的数据可以看出端倪,浙江银行业不良率2015年末为2.36%,2016年末已降至2.17%;江苏银行业不良率2015年末为1.49%,2016年逐季下降分别为1.43%、1.41%、1.36%、1.36%。珠三角所在地广东省,其不良率高点出现在2016年一季度为1.88%,随后两季也降至1.83%、1.84%。今年一季度,宁波银行业绩表现最好,2016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10亿元,增幅达到19.35%。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净利润分别为106.11亿元、143.1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15%、11.73%、10.08%,吴江银行净利同比增长7.95%,这些银行的客户大多属于民营企业,这些银行不良贷款的企稳,甚至利润丰厚,反映了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可能正在慢慢摆脱困境。当然你还可以怀疑数字的真伪,但是在此前基础上的变化幅度应该是可信的。
不过民营制造业的投资回升还相当薄弱,目前名义贷款利率和PPI之间的裂口为企业保持了一定的利润,如果未来利率上行,可能导致裂口弥合,则缓慢复苏的民营制造业就会再次被扼杀。
所以最要命的是CPI。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