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两会声音:降低网约车准入门槛,取消司机户籍限制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03 10:48:23

摘要:对网约车司机进行户籍限制等门槛的设置,是“懒政”的表现,恰恰说明治理能力有限,针对这种新型就业,政府应该改革自己的治理模式,同时为相应人员提供社会保障。

两会声音:降低网约车准入门槛,取消司机户籍限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两会报道

从2016年底开始,全国数十个城市陆续出台网约车地方细则。如今,随着司机参加考试、车辆发证、平台公司注册发证的进行,各地网约车细则进入实施阶段。

为此,网约车问题也成为此次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网约车有利于促进出租车行业的竞争,但目前地方实践中,对网约车司机实行户籍管控、对网约车的车牌、车型、数量实行管控以及要求安装计价器等管理办法,实际上并不符合网约车新政的管理原则,这样势必导致价格上涨。”3月3日,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教授张效羽在“聚焦两会:智慧交通,绿色出行”专家沙龙上表示,网约车应该以消费者为本位,而非考虑产业本身的利益,切忌进行“抽刀断水式”的监管。

就此,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表示,对网约车司机进行户籍限制等门槛的设置,是“懒政”的表现,恰恰说明治理能力有限,针对这种新型就业,政府应该改革自己的治理模式,同时为相应人员提供社会保障。

一年创造千万灵活就业岗位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网约车这一“互联网+交通”创新业态发展迅猛,在促进就业、便民利民、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最大网约车平台滴滴为例,在中国400余个城市为近4亿用户提供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租车和企业用车等服务。2015年,滴滴平台完成14.3亿订单,累计行驶里程达128亿公里,2016年,滴滴平台日均订单量超过2000万。

网约车行业的社会、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让老百姓出行更美好。网约车平台实现了交通服务供需精准匹配,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为老百姓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有的网约车平台为老人和视障人群提供专门服务,解决了特殊群体用车难问题;二是提供大量灵活就业岗位。2016年,仅滴滴就创造了1750.9万灵活就业岗位,其中238.4万(14%)来自去产能行业,87.5万(5%)为退伍转业军人,日均收入超过160元的司机超过207万;三是为传统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例如滴滴目前已与150多家出租车企业达成合作,将出租车企业纳入服务对象,提供引流服务,降低出租车的空驶时间,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建立乘客评分机制,将司机服务水平与个人收入相挂钩,带动服务质量提升,为出租车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建议取消户籍限制

近期一些城市陆续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对网约车标准、司机资质等提出了非常严格的准入条件。

例如,有的城市要求司机有本地户籍,有的要求车辆轴距、车价都远高于本地出租车,还有的要求在本地设立公司等限制性条款,完全没有考虑到分享经济模式下网约车平台的发展现状,而是套用传统出租车的管理模式去监管新生事物。如果实施这些措施,绝大多数网约车将因不合规而被迫退出,造成运力断崖式下落,老百姓出行必然重回“打车难”时代。

为促进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议转变管理思路和监管方式,从刚性严格监管向适度、柔性监管转变,为新兴业态成长提供更加包容、宽松的环境,全国工商联的团体提案建议:一是取消不合理管制措施,释放创新动能。在网约车辆准入方面,建议放宽对车辆价格、车轴距等不合理限制,合理确定网约车的运行资质。在司机准入方面,建议取消对司机本地户籍的要求。二是设置合理过渡期,实现平稳过渡。对已陆续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的城市,建议设置合理的政策过渡期,采取每月定量疏导一定比例的不合资质司机车辆退出运营,使网约车平台能够同步调节运力减损和补充,用2-3年的时间实现地方新政细则的要求,避免新政出台对稳定就业和百姓出行造成巨大冲击。

据记者了解,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律师施杰也拟提交建议和提案,降低网约车车辆和司机的准入门槛。同时,农工党中央也拟提交提案,建议叫停各地对网约车的歧视性规定。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