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渐回暖 推进仍需政策“组合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1月20日,正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发布厅内,语气不乏轻松。2016年四季度GDP增长6.8%,全年增长6.7%。
“中国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上可能还是最高的速度。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万亿美元,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是很大的数量,特别是还伴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是过去一年新常态特征明显的两个主要标志。”宁吉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相比2016年前三季度,四季度的上扬像是一个微笑曲线,为2016年经济增添一抹暖意,但亮点并不仅限于GDP。
宁吉喆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650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增长3.2%,共365219亿元,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2%。12月当月,民间固定投资同比增速为4.07%,自8月同比增速转正以后,已连续五个月同比增速为正值,但同比增速已连续两个月回落。
活力有望被激发
2016年12月23日,浙江台州天台县九龙山隧道口风钻轰鸣,国内首条民资控股建设高铁杭绍台铁路在此正式动工。
高铁杭绍台铁路的推进,让台州市发改委主任张锐敏有了稳住民间投资的信心。
“以前民间资本只允许参股,在最关键的运营定价、结算、退出等环节基本没有话语权,所以民企投资欲望不强。杭绍台铁路不仅民营资本占股51%,而且项目运营、成本核算等都是以民企为主,所以带动了200多亿民资的涌入。”张锐敏说。
但是,同属经济大省的湖北,2016年的民间投资增长却不是很理想,1-10月,全省民间投资只增长了1.7%;2016年武汉的民间投资则是负增长,其中,1-10月,武汉市完成民间投资下降4%。
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看来,除了国内外经济走势放缓等带来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社会负担重等等问题。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30多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然而,‘政策出台一大锅,民企享受一小碗’、‘最先一公里跑得很好,最后一公里无法落地’等问题突出。”叶青表示。
事实上,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一大因素在于“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的长期存在并改变甚微。激活民间投资,必须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消除壁垒、打破垄断,在大项目上给予民企同样的机会。
在张锐敏看来,杭绍台铁路的样本意义,在于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回报体制等多个领域创新。
事实上,从被列入国家PPP示范项目到项目开工,杭绍台铁路审批过程不到一年时间,而同类铁路项目审批至少两年时间。审批时间少一天,项目动工投产就早一天,企业投资积极性就增一分。
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给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一个明显的能看到的数据是,2016年对外投资的数据增长很快,这也说明了我们一些制度,特别是财政制度,是不是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将承担更重要责任
民间投资放缓的背后是民营企业家信心的减弱。
浙江大学教授范柏乃对于新常态下的实体经济投资情况做过一个详细调研,并提出对策:精简“五险一金”,降低用工成本;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等。这些对策的本质就是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效益,从而实现拉动投资的目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税费,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经济形势不好的前提下,这样的压力倍加沉重,很多企业徘徊在生死线上,很难有余力再谈发展。”李炜光表示。
在叶青看来,政府要对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给企业家以信心,同时要强化政策落实,让民间投资真正有门可进。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已出台政策的实施情况、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隐形壁垒和不合理的附加条件进行全面清理,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限期解决。
除了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增强民营企业的社会荣誉感,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同时,还需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完全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当下,促进民间投资要从政策鼓励向制度创新转变,让民企和国企享受同等的制度待遇。
不仅是湖北正在关注,在日前举行的湖南、吉林、青海、上海等地两会上,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合理引导民间投资成为会议热议的内容。除了各地加紧落实促民资各项政策,国家发改委1月也出台多项政策,扩大民间资本进入范围,将促民资与众多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
国家发改委还会同13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一带一路”PPP工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合作,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收费公路等项目中都积极推进PPP模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
作为各项改革措施深入落实的关键一年,2017年,民间投资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PPP等民间投资参与模式将有更加实质性突破,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降低以及竞争环境优化将进一步落到实处。
一位地方财政厅负责人表示,要有效缓解民间投资难题,需要财政既在现阶段采取有力的激励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发展,通过支持创新创业,帮助社会资本寻找新的投资热点。
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提高财政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主力军作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