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放宽金融服务准入 外资或引发鲶鱼效应

作者:路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1-20 23:28:49

摘要:“黑天鹅事件”频发的2016年,让国际政经局势的走势更加复杂,也让资本市场在2017年的发展预期充满诸多不确定性。1月17日,根据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放宽金融服务准入  外资或引发鲶鱼效应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路妍 北京报道

“黑天鹅事件”频发的2016年,让国际政经局势的走势更加复杂,也让资本市场在2017年的发展预期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1月17日,根据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容中,《通知》对于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有着明确的表述——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

“在西方民粹主义逐渐抬头的市场环境下,习近平主席一直在多个场合表明中国力挺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而这次中国进一步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正表明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经济全球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对记者说道。

国务院颁发《通知》,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扩大外资进入中国的投资通道,是否有对冲跨境资金流出压力的目的?

对冲跨境资金流出?

“我认为《通知》的出台与国家加大对资金流出通道的监管关联性不大。一个政策的出台需要多方论证和探讨,而跨境资本流出则发生在最近两三年,时间很短,所以两者关联性并不大。虽然政策出台会缓解中国的外汇储备压力,但国家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的首要目标,显然还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说道。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也表示,缓解资金流出压力并不是国家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的主要原因,“国家并非收紧居民的合理换汇和企业的对外投资,而是加大对非法套利资金的流出限制。”赵庆明认为,《通知》的出台也是对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的响应,体现了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以及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态度,对外资金融机构投资限制的进一步放开,也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他表示,《通知》的出台一定与国家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有关。“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国家外汇储备减少,贸易项下的收支平衡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平衡都是国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通知》的出台还是基于国家稳增长和促转型的需求。”

而通过开放来促进改革,也一直是国家坚持的改革理念和做法。

刘春生告诉记者,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坚持的发展思路。在中国渐入WTO之前,很多经济学者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会有利于国家纺织轻工业的发展,中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则可能让行业面临“狼来了”的危险。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工行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开放反而让资本市场和本土金融机构更加完善和强大。“让中国企业面对竞争是件好事。”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转型需求,也需要国家在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的金融服务业上有所作为。

周春生告诉记者,稳经济和促转型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在促进经济转型中,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金融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吸引外资来推进本土金融服务业的提升,也符合国家所处经济大背景的要求。”

能否引发外资投资热潮?

那么,政策的出台,是否会引发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热潮?

“在我国加入WTO后就逐渐放宽对金融领域的准入限制,本次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国家第一次放开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此前,在银行、证券和基金业也引入过外资,但当时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要求比较多。而《通知》的出台,将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从银行、证券和基金等放宽至保险、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这种开放力度也前所未有。”徐洪才表示,政策的放宽势必会吸引众多金融机构来华投资,这也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但随着国家经济步入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作为外资投资配置重点的A股市场在去年全球股市中表现不佳,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行业人士对《通知》出台能否引发外资机构的投资热潮所持观点不一。

周春生认为,政策出台对鼓励外资进入中国的确有促进作用,但很难说一定会引来外资投资潮。“我对这一政策的预期没有这么乐观,外资投资中国首先看风险和回报,其中要考量的不单单是政策推出,而是我们吸引外资的整体环境,特别是金融环境的变化也非常重要。”

周春生以此前中国银行业引入外资参股一事告诉记者,外资进入中国金融行业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外资参股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但从过去十多年外资在中国金融行业投资成效来看,虽然其获得一定的财务回报,但其经营优势并没有得到太多的体现。“要真正实现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的价值投资,关键还是要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

刘春生也认为,能否引发外资投资热潮的关键还是要看政策的落地。“从《通知》的具体内容来看,国家对外资开放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理念性和战略性层面,具体如何落地以及落地的时间表还没有出来,能否在后续保障外资机构的权益,提供好的经营环境,给外资金融机构以国民待遇,才是迎来外资投资潮的关键。 ”

从长期来看,业内专家认为中国体量巨大的市场以及国民对金融产品的消费需求势必都将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布局中国市场。

产生鲶鱼效应

随着中国对外资机构准入限制的进一步放宽,是否会对本土机构造成压力?

“对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对本土企业造成的压力其实可以不必担心,国务院颁布文件就是一种信心体现,这些文件都经过一系列的评估的。”周春生认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无论在金融管理能力和经验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已逐渐缩小,应对金融风险能力比以前更强。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开放外资准入限制不仅不会引发金融风险,反而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鲶鱼效应,提升本土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虽然从短期来看,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可能会对本土企业造成一定竞争压力,但金融行业跟高端制造业不同,其市场门槛相对较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也容易被本土企业所学习。”

徐洪才也从本土金融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析道,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便引入外资持股国有银行,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外资在银行信贷份额没有上升,这也表明国家可以加大、加快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力度,市场的风险不大。同时,这两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日子不好过,开放外资能促进市场竞争,产生鲶鱼效应,提升行业的创新动力。

“《通知》的颁发肯定会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但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不可能一哄而上,因为控制权还是在国家监管机构手中。国家在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上应该会坚持稳步推进,循序渐进。”而在政策具体实施中,徐洪才认为,国家可以进一步放宽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投资限制,加强对保险、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