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信息 别人的生意?
水皮
个人信息泄露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许多人都知道这条黑色产业链“繁荣”到让大家如同“裸奔”。然而最近《南方都市报》做的一个调查,又让我们看到了买卖个人信息猖獗到了何种的程度!只要700块钱,就可以买到包括交通记录、手机位置定位、甚至开房记录、银行卡余额等各种各样的致命隐私。
细思极恐,信息泄漏太可怕
这就让我就想起去年北京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伙儿绑匪为了绑架高档小区星河湾里面的居民,在小区内外跟踪了人家足足半个月的时间。现在看来他们真的是一群笨贼,如果买了这些泄露的信息,轻而易举就把情报搞定了。现在看来,个人信息泄露的确已经影响到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跟财产安全。
根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最近一年来,网民因为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公民财产损失超过了805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很可怕的社会问题。如果将调查范围扩大到网民之外,结果将更加不可想象。除了财产损失,因为遭遇电信诈骗致使山东大学生死亡的事件更是让人悲愤不已。
没有保护伞,我们已成透明人
但荒谬的是,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个人信息交易已经相当“规范”,甚至有第三方平台参与。当一种完全非法的交易做到如此公开的时候,不但让个人信息面临完全“裸奔”,而且也是对法律的无情地嘲讽。
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电商、金融机构到底可以收集哪些信息,监管部门也没有出台详细的规定。
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无论公共机构还是市场主体,都在积累着大量的个人信息,信息数据的使用更是激发了新的经营模式和企业形态。尽管维护信息安全已经是共识,但是出于成本考虑、又或是因为安全意识不高、责任感的缺失,很多机构在信息保护上并没有做到最大化,这就让个人信息数据的使用和抓取变得更为变本加厉。
如何防范信息“裸奔”?
个人信息泄漏问题已经如此严重,那么该如何防范信息“裸奔”呢?
就法律层面而言,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经验,专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同时由监管部门根据行业特征给出具体执行细则,让市场主体和公共机构在信息采集与保管方面,都能按这个行业标准执行。
从企业来讲,应该增加社会责任,合法地使用个人信息,不从违法违规渠道获取个人信息,更不能与犯罪分子合作诈取个人信息,并理应向兜售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举报。
对用户而言,应当加强日常个人信息的风险防范意识。
保护个人信息意义重大,只有将法律保障与个人信息保护落实到每一个涉及的环节,个人信息才有可能被放进“保险箱”,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才会被尽早地掐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