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大师和百名传人的守望 “徐朝兴从艺60周年作品展”开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2-07 14:17:38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公培佳 北京报道
“市场总有起有落,艺术却从未没落。在市场低潮时期,作为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唯一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把有着千年文化瑰宝之称的青瓷做到极致。”12月7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当天下午两点,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青瓷•传承•复兴暨徐朝兴从艺60周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分为溯源、重生、守望、励新、拓造五大篇章,在展出徐朝兴师徒300余件代表作的同时,还从青瓷的历史及发展脉络、烧制工具与材料、烧制技艺与文献资料等方面,全方位展示龙泉窑青瓷的整体面貌。
据徐朝兴大师介绍,和2015年在杭州举办的个展不同,这次来到传统文化殿堂级的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除了有自己的多件代表作品,还有其众多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作品,目的是聚焦龙泉窑青瓷的传承和复兴。
以“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于世的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品中的一块瑰宝,史称中国五大名窑的“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中的哥窑,指的就是龙泉青瓷。资料显示,龙泉窑青瓷创烧于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16世纪风靡欧洲,成为欧洲达官贵人争相把玩、收藏的珍品,明清时渐趋衰落。1957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做出“尽快恢复祖国历史五大名窑,尤其是龙泉窑和汝窑”的重要指示。之后,一度休眠的龙泉窑终得复烧。经过近60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一代代青瓷手艺人的努力下,龙泉窑青瓷技艺获得重生,并在今天得以传承和复兴。
(五大展出篇章之一“守望”)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徐朝兴大师给记者提供的青瓷大事记显示: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作为青瓷泰斗,徐朝兴从1956年开始学习青瓷技艺,迄今已有60年:在周恩来总理做出重要指示后,他作为复烧核心技术团队8人“仿古小组”的成员之一,参与了对龙泉青瓷的恢复与研制,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和尝试,将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发展到一个高峰;1980年出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1982年作品《52 公分迎宾大挂盘》,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获艺术瓷总分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国宝”,收藏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徐朝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展出的大师作品)
“青瓷如‘美女’,让人爱不够!”把玩着自己亲手做的一个青瓷粉盒,徐朝兴常常陶醉其中。而在多个场合,徐朝兴谈起青瓷最爱用的比喻就是“美好的女子”。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优秀的青瓷作品除了工艺、釉色好,还有个更重要的标准是造型,“造型优美了,婀娜多姿,艺术价值才会经久不衰”。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消费升级趋势形成,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工匠精神”,把对手工艺的定位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世界各地的重视,民族传统工艺如何传承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如何把龙泉青瓷传承好,是我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我认为首先是精神上的传承,要以德为先;然后是技艺上的传承,在工艺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再是在创作上,要鼓励年轻人推陈出新、体现个性化。但我始终有一个原则:在个性化的同时必须要体现青瓷元素,我绝不提倡以所谓“创新”的名义使龙泉青瓷的发展偏离主旋律。”把自己称为“老陶工”的徐朝兴的这一理念得到了传统手工艺界的高度认同。
今年年年中,“第三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地区评审结果出炉,徐朝兴荣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这是“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自2008年评选以来,首次收入龙泉青瓷艺术家。如今,徐朝兴先生已是桃李满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已近200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