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变数犹在,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攀升

作者:悦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1-05 00:12:42

摘要:11月2日凌晨两点,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议息决定如约而至:维持现有0.25%—0.5%的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不变。

变数犹在,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攀升

特约记者 悦生 北京报道

11月2日凌晨两点,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议息决定如约而至:维持现有0.25%—0.5%的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不变。

显然,外界聚焦此次议息,决不仅仅只是为了这一个答案。事实上,距离“驴象之争”的终点如此之近,美联储此次会议按兵不动,在议息之前就几乎已经是普遍的共识了。这次,正如一年来市场频繁梳理美联储的每一个只言片语一样,外界真正的意图,是想通过美联储发布的声明,窥探出12月会否加息的蛛丝马迹。

美联储没有让外界失望。“公开市场委员会判断,提升联邦基金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已经逐渐增强,但是公开市场委员会仍然决定还是再等一段时间,再等待一些更多的证据……”美联储在随后公布的声明中写到。

初看上去,这只是一个与9月议息时有着同样“面貌”的话术,然而稍作对比,不难发现美联储似乎在不经意间已经通过在“更多的证据”前面加上“一些”两个字,悄然地传达出了方向。外界普遍认为,这一措辞实则是在暗示,加息需要的“背书”已经陆续到位,美联储已经逐渐在为12月加息做起了准备。截至11月2日晚上11点,芝加哥交易所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12月美联储启动加息概率已经到了71.5%。

平衡了11月不加息和12月加息预期增强的“双向”消息后,“身经百战”的市场给出了还算符合逻辑的回应。截至11月3日,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7.46点至17959.64点,标普500下跌13.78点至2097.94点,美元指数损失0.27%至97.133,黄金上涨1.16%至每盎司1303美元。

几番波折

回首看来,2016年对于美联储来说,绝对称得上是煎熬的一年。从英国意外脱欧到8月份的非农失利,几次三番的“波折”让美联储年初原本信心勃勃的4次加息,变得越来越像是“水中月,镜中花”。在加息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不仅让美联储的“信誉”遭到了质疑,也把耶伦本人置于莫大的是非之中。

大选以来,特朗普就曾多次直击耶伦,称耶伦和其麾下的美联储没有独立性,相反充斥着的是十足的政治属性。特朗普抨击称,耶伦之所以拖着迟迟不启动加息,并不是出于对经济本身的考量,而是在为奥巴马任内最后的日子制造出一个股市虚假繁荣的幻象。虽然,特朗普对耶伦的抨击并不完全合乎逻辑,而耶伦也并不是第一个在大选中惨遭殃及的美联储主席,但耶伦麾下的美联储今年在加息上犹豫不决的摇摆姿态,确实留下了不少的诟病。

现在,“纷乱”渐远,无论是此前公布的好于预期的2.9%的第三季度GDP,还是近期公布的同比上涨1.7%的9月核心PCE物价指数,以及51.9的好于预期的ISM制造业数据,单从数据看,12月确实是“靴子落下”的最好时机。

两大变数

然而,这里面也有变数,那就是美国经济目前看来向好的数字突然“变调”,或者就是大选最终获胜的是特朗普。

经济向好的态势得不到持续,肯定会影响美联储已经在12月议程表上的加息,这里面的逻辑不难理解。

而特朗普如果当选,和加息之间微妙的关系则需要稍加厘清。大胆猜想一下,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此次议息声明中,外界没有看到如去年12月加息前的“下一次会议”这类指向更为明确的字眼的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特朗普大声宣扬的经济政策中贸易保护占了相当的篇幅。虽然,外界对于希拉里的经济政策也并没有什么信赖感,但至少希拉里当选,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尚属一个合理范围内。而如果最终是特朗普入主白宫,或许美国经济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就不会是合理范围内这么简单了。

此前,巴克莱曾有一个颇为有趣的预测:如果希拉里获胜,美国股市会上涨2到3个百分点;而如果特朗普获胜,美股则会下挫11到12个百分点。虽然,这个预测背后很难说没有党派政治策略掺杂其中,但特朗普竞选以来一直大声疾呼 “要加强美国的贸易壁垒,打一场贸易战”的逻辑,确实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特朗普最终当选,即便他不会立刻将其竞选中的言辞付诸实践,也很难消除市场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担忧。而一旦这种担忧“不幸”传递到市场层面,尤其是美股上,美联储或许将很难置之不理。虽然,这种可行性并不大,但也不是没有丝毫的概率。

如果不幸言中,届时,或许就会如《华尔街日报》日前评论的一样:特朗普抨击是奥巴马让耶伦阻碍了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但届时,特朗普会发现或许真正阻碍美联储加息的,是他自己。

耶伦曾在回击特朗普的质疑时称,政治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没有任何的影响力,“你不会看到我们在做决策时有任何的政治动机。”

然而,不会有任何的政治动机,似乎并不等于不受任何政治的影响。或许,对于美联储来说,真正的纷扰才刚开始,也未可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