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的幕后英雄 冠军榜上从来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9-23 22:59:46

摘要:里约残奥会圆满落幕,中国代表团战果累累,但是,这些辉煌的背后,有着很多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

残奥会的幕后英雄 冠军榜上从来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里约残奥会圆满落幕,中国代表团战果累累,但是,这些辉煌的背后,有着很多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

“我是你的眼”

9月14日,里约残奥会赛场上,盲人女子4X100米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中国T11至T13接力队是由第一棒的周国华(领跑员贾登璞)、第二棒的沈亚琴(领跑员李文)、第三棒的贾君婷仙(领跑员施洋)和第四棒的刘翠青(领跑员徐冬林)组成。比赛中,在前几棒都落后的情况下,接力棒交到第四棒领跑员徐冬林手中时,徐冬林带领刘翠青奋起直追,最终以0.4秒的优势,力压巴西队,夺得冠军,打破中国队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殊不知,领跑员徐冬林赛后发现在追赶的过程中,右大腿已经拉伤。但是,第二天他还有一场400米的半决赛,为了不耽误比赛,他没敢把事情告诉运动员刘翠青,怕她有心理负担,而只是把拉伤的消息告诉了教练胡正观。

胡正观教练询问徐冬林还能不能跑时,徐冬林很坚定地说:“我还能坚持,我担心刘翠青和别的领跑没有配合过,进不了决赛。”

400米半决赛的时候,徐冬林打着肌贴,打着绷带,带领刘翠青以总成绩第一的位置进入了决赛,可半决赛跑下的他,拉伤已经非常严重,韧带完全撕裂,无法行走。回去以后,教练胡正观和田径队领队见徐冬林的伤势严重,劝其放弃第二天的决赛,可徐冬林依然选择了坚持。

第二天,在赛事热身现场,胡正观教练帮他做了肌贴,可肌贴根本无法减轻他的疼痛,最后用弹力绷带把受伤的地方勒得紧紧的,才能慢慢地跑,最终,徐冬林咬着牙完成了决赛,并且夺得了冠军。跑到终点的那一刻,徐冬林终因无法自主站立而倒在了终点线上,由轮椅把他推到了场下进行治疗。

结实的书包带用缝纫机或者手工缝成一个圈,外边再缠上几层羽毛球拍的手胶,这样的引导环套在两个人的手上,视力受损的运动员与领跑员就成为一个整体,即使在黑暗之中,也可以跟随后者的脚步放心奔跑,这就是引导员,但在冠军榜上从来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完美告别赛场

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里活跃着一个奶奶级的教练员,她就是75岁的击剑教练庄杏娣。

庄杏娣曾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个人花剑冠军,世界名将栾菊杰和三剑客之一的王海滨都是她的徒弟。2002年从国家击剑队教练岗位退休后,61岁的庄杏娣被聘为江苏队轮椅击剑队教练,那时候,刚好第六届全国残运会即将在江苏举行,轮椅击剑是江苏的强项,庄杏娣随即受邀再度出山,而这一干,就是13年半。

“和他们相处对我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让我心胸宽阔。他们不像有的健全人还需要教练提醒,他们在训练时总会自己加码,想通过运动改变人生,他们不提条件,默默无闻地付出、训练。”庄杏娣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作为我来讲,尽我最大努力,发挥我的余热,把这支队伍带好。”

担任残疾人运动员的教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艰辛,除了日常的训练,教练员还要照顾运动员的生活,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中国残奥代表团旗手荣静是庄杏娣的队员,在谈及庄教练时她表示:“不论生活、击剑还是心理辅导,她都给了我们许多的帮助,而在本届残奥会期间,庄教练每天都是我们队最早来到赛场,最晚回运动员村的那个人。”

作为70多岁的老人,原本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庄杏娣有两个孙子,轮椅击剑队的训练基地和她的家只有半小时车程,但她只有周末才会回家。

“和家人团聚少,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值得,一方面我家里支持我,另一方面队员都是我自己招上来的,已经有了感情,而且和他们在一起,我也觉得自己很年轻。”她说。

正是庄杏娣的默默付出,本届里约残奥会上,男女花剑团体冠军被中国队收入囊中,轮椅击剑中,中国选手共夺得9金。但这届比赛却是庄杏娣的收官之战,赛后,庄杏娣将退休回家,对她来说,这是一场特殊的告别之旅。

金牌的守护天使

沉甸甸的239枚奖牌离不开运动员艰苦的训练和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但也离不开在赛场背后不分昼夜守护他们健康的“医疗保障队”。

“医疗团队要照顾到代表团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指导大家预防相关疫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时差、调整饮食;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运动员的慢性疾病,加快他们的赛后恢复;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应对赛场突发情况,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伤病及时救治。”首席医疗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保障中国健儿顺利参赛,医疗团队提前半年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赛事期间,4名分别代表各自领域顶尖水平的医疗专家要照顾499名代表团成员。他们需要照顾到代表团的方方面面。

与奥运会相比,残奥会的医疗服务保障更能突出“人文关怀”。比如,代表团里有一名乒乓球选手,由于颈椎损伤,四肢只具备很小一部分功能。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他的肢体功能竟奇迹般地有所恢复,残奥会期间能独立生活,还能自己洗澡。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运动发展迅猛,此前已连续三届蝉联残奥会金牌榜与奖牌榜第一。李建军认为,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中国快速提升的康复水平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康复水平已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外骨骼、康复电子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毫无疑问,出色的医疗保障已为残奥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医疗团队当属金牌背后无名的“守护天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