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太科技收购“黑天鹅” 标的物被亮环保红牌未信披 贷款或受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9-03 01:48:47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俊仙 徐超 南京报道
2016年伊始,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太科技”,002326)就进入了“收购年”,先是1月份因筹划重大收购事项停牌。2月份又公告,以现金1.45亿元收购浙江卓越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简称“卓越化学”)100%股权。4月份复牌公告终透露,将先后收购浙江手心制药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手心”)100%股权和佛山手心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佛山手心”)9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但《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佛山市环保局日前公布的2015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名单显示,佛山手心被亮出了红牌(环保不良企业),而且是唯一被亮红牌的企业。根据广东省环保厅和佛山市环保局的规定,遭亮红牌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受到诸多限制,甚至无法贷款。
永太科技就此向记者回应称,在收购报告书里已对佛山手心以往的环保问题做了描述。但记者注意到,关于佛山手心被亮红牌的信息,永太科技并未作只字披露。
未披露红牌信息
根据永太科技4月7日公告,公司拟向中国医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对价5亿元,购买其持有的浙江手心100%股权,拟向手心香港制药有限公司支付现金2亿元购买其持有的佛山手心90%股权。此部分发行股份价格为19.57元/股。
根据收购报告的描述,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持有浙江手心100%股权和佛山手心90%股权,主营业务将增加特色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和中成药研发、生产与销售等业务,资产规模、业务规模扩大,盈利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著增强,财务状况将得到改善。
不过佛山市环保局在官网上挂出的2015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公示名单显示,佛山手心的评级是红牌,且是唯一一家。
根据收购报告的描述,2015年8月,佛山手心中成药制剂产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保部门同意,就开工新建萃取生产车间及配套的废气、废水治理设施,被佛山市禅城区环保局行政处罚。但对于收购标的被亮红牌一事,永太科技却并未公告。
对此,永太科技董秘戴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企业知道红牌的事。“佛山手心当时有一些生产设施、水处理设施等要上,但是流程上不是太规范,所以环保局对它进行了处罚,违规的这块也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对于收购期内标的物被亮红牌这一信息为何没有做信披,对方只表示,在报告书里对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披露,也披露了处罚情况,相关整改工作也在推。
上海严义明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严义明律师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严义明律师告诉记者,的确没有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对这种情况要做单独的公告,但亮红牌这一关键信息是必须要在信披里面说明的。“只说环保有违规被处罚,但外界并不知道是否被亮红牌,这才是关键信息。”
直接影响授信贷款
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的时候,环保部提到将从2016年开始实行“红黄牌”制度,那些因环保不达标而被亮红牌的企业将会直接被关停。对于规划环评中“未批先建”现象,要加大查处力度,并严肃追究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的责任。而佛山手心吃“红牌”的问题,正是“未批先建”。
根据环保部颁发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企业的环境信用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四个等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表示。在上一年度,企业有未批先建、恶意偷排、构成环境犯罪等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评为环保不良企业(红牌)。
对于红牌企业,将加大执法监察频次;暂停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建议财政等有关部门在确定和调整政府采购名录时,取消其产品或者服务;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审慎授信,在其环境信用等级提升之前,不予新增贷款,并视情况逐步压缩贷款,直至退出贷款。
而根据《佛山市环境保护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相关条例,佛山手心会被责令向社会公布改善环境行为的计划或者承诺,按季度向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和直接对其实施日常环境监管的环保部门,书面报告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而且环保部门会对其加大执法监察频次,暂停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
值得一提的是,拿到红牌的企业日后贷款有点难。银行业金融机构很可能会对其审慎授信,在其环境信用等级提升之前,不予新增贷款,并视情况逐步压缩贷款,直至退出贷款。根据收购报告书披露,中国医化、香港手心共同承诺浙江手心、佛山手心(按90%计算)2016- 2018年度经审计的承诺盈利数合计不低于2.25亿元。
戴涛表示,佛山对环保红牌企业会有哪些限制并不清楚,但收购后,会做得更规范、更符合要求。
根据永太科技8月31日晚间公告,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获得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后无条件通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