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央行三率齐降周小川态度艰难转变

作者:蔡燕兰 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11 00:29:00

摘要:央行三率齐降周小川态度艰难转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蔡燕兰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6、7月份,周小川仍表示中国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但外困内忧的现实,不得不让央行面对实情,而加入到全球的降息行列中来。

    在9月16日央行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后,10月8日晚间,央行再次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的还有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国务院亦作出暂免征收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决定。三率齐降昭示了货币政策由紧趋松的全面转向,也意味着中国降息时代的来临。
    但就在几个月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还在不同的场合一再表示“下半年不排除进一步加息”。几个月后,央行态度的转变令人恍若隔世。
    面对全球股市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不断下挫,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中国央行也加入到国际大救市的行列中来,而且,这一次,中国央行史无前例地与欧美央行同步救市。在晚于中国央行几小时后,10月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紧急降息0.5个百分点。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国央行纷纷下调利率50个基点。
    财政部财政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金融危机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对中国经济的危害看起来会逐渐加深。”
多国同时降息
    自从2007年8月份信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官员多次采取集体行动,以化解短期货币市场压力。
    10月7日,再也熬不住经济拖累的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7%调低至6%,紧随其后,以色列央行也紧急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至3.75%。
    10月8日,美联储未能等到月底例行议息会议举行之日,就赶紧宣布降息0.5个百分点,其联邦基金利率从2%下调至1.5%,同时把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贴现率从2.25%下调至1.75%。同日,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多国央行纷纷步调一致地下调利率50个基点。
    10月8日19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0月9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但是,降息举措似乎并没有给疲弱不堪的资本市场注入强心针。10月9日,上证综指小幅高开30多点,但随后一路走低,收盘时微跌0.84%。
    同样,美国及欧洲降息的利好消息并未给市场带来好运,多个国家股市9日再次遭遇暴跌。9日,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650点,收于8600点以下创5年新低,标普跌幅也超过7%。泛欧道琼斯600指数(ST:SXXP)下跌了2%,收于221.77点。欧洲各国股市中,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UK:UKX)下跌了1.2%,收于4313.80点。德国DAX 30指数(DX:1876534)下跌了2.5%,收于4887.00点。法国CAC-40指数(FR:1804546)下跌了1.6%,收于3442.70点。
周小川态度急转弯
    今年上半年,央行5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缓解物价上涨压力,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是史无前例地达到了17.5%的高位。跟着存款准备金率一路狂奔的还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CPI指数,这一指数居然上涨7.9%。显而易见,周小川的货币从紧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国内通胀问题。而此后半年时间内,“加息”也成为周小川在各种公开场合中多次说过的字眼。
    6月20日,国内宣布上调油电价格。时隔不久,远在纽约的周小川表示,为了对付上调燃油价格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局面,加息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可选方案之一,中国央行不排除加息的可能。7月,周小川在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年会上又再次强调,全球货币政策必须致力于应对通胀,而“升息仍然是中国对抗通胀的可选方案之一”。
    “但是自从9月15日央行下调贷款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应该说央行已经开始试探进一步降息的可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10月7日,央行一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大幅下降10个基点,回落幅度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由于央票利率与存贷款利率联动效果显著,当日市场便传出央行可能在本周末降息的消息。但令大家始料不及的是,就是次日的10月8日晚,央行便出其不意地对外宣布降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央行两次下调“双率”。
    “虽然是在意料之中,但是却没有预料央行的降息来得如此之快,而且降息幅度之大、面之广,让我们有措手不及之感。”10月9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该行已经召开紧急会议,对央行的这一举措进行落实。更有市场人士直言,这一动作直接证明今年5月以来,中国央行继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继续收紧流动性的政策,是一种判断失误。
降息为必然选择
    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传来噩耗,全球经济前景已经显著恶化,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仅为3.9%,不断扩散的金融危机将导致几个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据《华尔街日报》透露,正是受其影响,美联储才会急吼吼地赶在10月28日的例行议息会前紧急宣布减息、将基准目标利率降至1.5%。降息将有助于抵消银行不愿互相拆借导致的信贷紧缩不利局面,也降低了央行自身向金融体系提供不断增加的贷款的利率。
    据美国财政部数据统计,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总额达922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的11970亿美元。对中国而言,中国一方面既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债主,另一方面也被美国债务套牢。此时中国一旦抛售债券,不仅会造成价格大跌,也损人不利己。在金融危机中,两国利益其实一致。因此,在美联储及欧洲央行提出各国采取协调举措时,中国亦积极加入其中,将基准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了0.27个百分点,并取消了存款利息税。
    除了上述原因外,国内经济开始面临的低迷前景也迫使央行不得不考虑降息策略。据悉,随着全球性出口需求疲软、投资放缓以及消费放缓这三大原因,中国也开始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之前,中国央行可能都在讨论加息,而不是减息。但是现在全球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世界的央行都在减息,这对中国而言也不可避免。”
    上海资深理财专家李光一先生认为,在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经济减速风险较大以及全球利率走低的背景下,央行再次降息意味着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松动。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将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意味着“减息时代”的来临。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