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待验证 民间科学家首创“空中巴士”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被称为城市交通的治堵神器的高架公交日前已经成为现实,不再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2016年8月2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中巴士”——巴铁1号试验车,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开始启动综合试验。
“巴铁”又称作快速高架公交,也叫“宽体高架电车”,其外形像一辆巨型的双层公交车,但是这款公交的底层是镂空的,乘客坐在上层,底层可供其他车辆通行。
试运行测试了巴铁1号的刹车距离、摩擦系数、耗电等参数,以检验车和路、人和车的关系。
据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介绍,巴铁1号试验车为一节车厢,车长22米,宽7.8米,高4.8米,额定载客数为300人。下层镂空部分可以正常行驶高度2米以下的车辆。
车厢内有55个座位,乘客区设有20根竖立扶手,满足高峰时段不同身高站立乘客的需求。同时,车体配备多个液晶电视屏幕,方便各个角度的乘客观看。此外,还安装了4个动态地图,便于乘客查看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
巴铁的发明者总工程师宋有洲是个毫不讳言自己只有小学文化学历的民间科学家,2008年底,他萌生了利用城市道路上层空间治堵的想法,半年后一个名为“宽体高架电车”的发明诞生,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这就是巴铁的前身“立体快巴”。2010年,宋有洲曾带着“立体快巴”项目参加了第13届北京科博会。2015年,宋有洲与主营P2P理财的华赢集团达成合作,成立了巴铁科技公司。
今年5月,在第19届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宋有洲再次带着他的“立体快巴”项目登台亮相,一项由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创发明的“空中奔跑的巴士”惊艳亮相。
据宋有洲介绍,巴铁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电能来自汽车顶部的太阳能面板,是一种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横跨两个车道,镂空底层高度为2.1米至2.2米,无论处于静止还是行驶状态,2米以下的小汽车均可自由通行,即在行驶中小汽车与巴铁互不干扰。立体快巴宽7.8米,高4.6米,长32米,内部安装了电梯,运行时可安装三节到四节车体,搭载的乘客介于900人至1200人。
由于是地面上轨道车,其成本不到地铁的五分之一,一年就可以建设完成。每辆巴铁可代替40辆普通燃油公交大巴,每年可减少864吨耗油,减少2640吨碳排放;巴铁拥有70万亿的投资需求,对解决全世界范围内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在各路资金,比如险资和银行现在都在谈,生产制造技术没有问题了,已经在制造当中,上路交通信号解决方案也在解决了,现在资本也都过来了。我们现在抓紧招募施工项目管理人、施工方,我们现在把这一项抓好就可以了。现在市场、技术和资金这些都没有问题。”巴铁董事长白志明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尽管巴铁公司对技术充满自信,不过,《华夏时报》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查询得知,立体快巴共有5项发明公布,其中有两项经过发明授权。公开发明专利是指专利还在公开阶段,即通过发明的公布程序将其向社会公开,尚未获得授权。而在中国专利审查信息中,《华夏时报》发现,立体快巴的申请状态为“等待实审提案”,同时,“该专利的登记簿信息尚未入库”。
事实上,快巴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系统,像公交、地铁一样,离不开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
据称,去年12月30日,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周口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周口市政府已申请将“巴铁”项目纳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周口市已规划120公里的巴铁专用线,并协调郑州市规划200公里的郑州巴铁运营线。此外,沈阳沈北区、河南南阳区也与巴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西班牙、印尼、阿根廷等国家签订意向协议。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巴铁与传统交通工具并行目前还缺乏制度规范,需要时间磨合,此时谈巴铁的商业化问题为时尚早。专家指出,因为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国家对车辆生产企业实行准入制度,必须先在工信部、发改委取得资质、经过工信部审查后才可以投入生产。
“抛开实用层面,仅从现有交通法规来说问题都不少。”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李铭表示。从交通法规上去考虑,这种很难归类是轨道车辆还是公共汽车的四不像,要正常运行,其上部和下部都要有明确的限空和限高规定,尤其是现有道路的诸多平交路口,空中巴士和普通车辆在信号灯引导、车道穿越方面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定,发生安全事故如何界定等都是问题。怎么才能避免它不对现在的交通秩序产生影响,这恐怕得改写我国目前的交通法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