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300亿猛投全国医养社区 陈东升不走“寻常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泰康人寿正在全国下着一盘医养社区的大棋。
“泰康在全国医养实体总投资已达203亿元、占保险业总投资1/3,历时9年,先后完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八城养老社区布局,地上总建筑面积逾128万平米,全部建成后可提供1.3万个养老单元,接下来我们也考虑在天津同样建立一个医养社区。”在7月18日举行的泰康之家上海申园正式运营新闻发布会上,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接受《华夏时报》专访时表示。
据了解,泰康在医养社区布局上已经接近300亿元,今年4月正式运营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泰康作为重要的参股方之一投资金额高达50亿元;今年7月1日“落地”的武汉泰康同济亿元,泰康投入30亿元,而这两家三甲医院共投入高达80亿元,还要在成都建立一个综合医疗中心。
按照陈东升提出的战略“一养一医”(一家养老社区配备一家三甲医院),未来泰康全国养老社区均配备一家医院,泰康在医养社区上的投资金额至少得翻番。
陈东升的战略
在业内人士看来,既不同于平安的大健康战略,也迥异于阿里、腾讯的互联网医疗“玩法”,陈东升对于建立泰康全国医养社区的庞大规划,是真正走重资产模式,而这种模式往往需要消耗不菲的保险资金。
“平安在浙江桐乡建立了养老社区,两年前成立平安好医生,此后平安在大健康战略上侧重后者,开始走轻资产模式;国寿、太平和合众人寿虽然也在全国建了一两个养老社区,不过都没有医养并举。唯有泰康人寿,真正在耗费巨资打造全国性的医养社区。”一位保险业内资深人士指出。
事实上,即使陈东升也坦承,泰康在医疗、养老产业投资周期较长、难度系数大、资产较重的形式在资本市场并不受青睐。然而他在当日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医疗与养老的融合是资源整合的过程,重资产投入会带来规模影响力,泰康作为险企投资医养产业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拥有长期的资金优势;二是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三是业务模式能够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我们投资养老社区,从不动产投资角度看,泰康是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建设者。养老社区投资在泰康整个投资里占比很小,两三百亿的规模与9000亿总投资资产相比占比并不高。而且剔除目前并不盈利的医养社区,其它投资资产都是赚钱的,而且泰康的投资收益近年来在整个保险业内都是非常好的。即使目前投资的医养社区并不赚钱,但是医养社区是保险资金下一个盈利周期。”在谈到重资产模式下的医养社区盈利前景时,陈东升在受访时乐观预测。
泰康人寿副总裁刘挺军在7月18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养老体系真正的成功是做好医疗服务的定位,改变传统医疗人才的思维定式,泰康养老社区就是要将传统的以疾病治疗为核心转变为以预防康复为核心,将医疗和养老有机结合起来。
医养模式前景如何
对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而言,假如没有做过精确的测算,谁都不敢动用如此规模的保险资金去全国铺设医养社区;而如果没有可观的回报,现在的投资对于泰康而言,无疑将是打水漂。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陈东升无疑做好了全盘规划。
据泰康人寿内部人士透露,陈东升为了实现他在国内的医养社区理想,在数年间考察了日本、美国、欧洲数个国家的医养产业,参观了不下数十个这些国家的医养社区,才决定引导泰康在医养社区的布局。
“尽管养老社区的年化平均经营回报率约在5%-10%,但养老社区可以通过引入各类医疗资源,形成多元化收益,如提供个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体检、康复治疗等医疗服务,获取较高的医疗收入。”上海一家大型保险资管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泰康人寿的医养融合业务布局,有着自己的算盘——即通过医疗+保险+养老资源的整合,如保险业务提供长期资金支撑养老产业持续扩张;资管业务负责提升保险资金的投资利差收益,医养业务则为寿险业务提高死差收益,最终实现业务规模与经营业绩的双丰收。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国内真正在医养产业投资的保险公司唯有平安和泰康两家,前者打造的大健康020闭环是建立医网、药网与信息网三网合一的健康医疗战略规划,后者则是打通保险理赔、医疗、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养老护理等各个环节,形成另外一个消费闭环。两者的模式尽管有轻重之别,但是最终要分出高下,可能至少要五年乃至更长时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