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财政部谋定《预算法》修改

作者:吴丽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19 21:52:26

摘要:财政部谋定《预算法》修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被延迟近3年的《预算法》修改工作近期有了新进展。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从6月初始,财政部多个司局将参加到《预算法》修改工作中,而且此次工作规模很大,由常务副部长牵头,涉及到财政部多个司局,还将邀请专家组参与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财政部拟定的工作规划中,涉及《预算法》修改中的13个大课题,分别由不同司局牵头,多个司局配合工作,其中备受关注的政府债务管理、预算涉及的收支范围、上下级财政预算关系、预算调整、预算批准前的执行、预算的监督及透明度等问题都有涉及。
    据悉,近期不同司局将对自己负责的课题分别调研,拿出意见,到八九月各个牵头司局将会把意见上报,由有关负责司局对所有课题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上报。


延迟3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在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次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预算法》修改则启动于2004年,属于十届人大任内“审议且必须完成”的第一类法律项目,计划于2006年10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提交审议。
    2004年3月22日,《预算法》修订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成立时,就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作为起草小组组织单位,起草小组成员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同时,由财政部条法司牵头,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
    《预算法》修改至今仍困难重重,最主要原因还是利益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所长刘少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修改《预算法》涉及到各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大量工作的变动,最重要的还是直接关系到相关部门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这些部门达成一致意见,由于多方面意见还不完全一致,需要继续协调,所以不得不一再推迟。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则表示,《预算法》修改相当复杂,甚至有人认为,《预算法》应该“另起炉灶”,因此,此次财政部确立13个课题,应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改革成果制度化
    虽然《预算法》改革困难重重,但需要充分融入近年来预算改革的成果已经形成共识。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在财政改革实践中逐步探索并获得成功的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等,都有待吸收进入《预算法》。
    据悉,将一些被认可的改革成果写进《预算法》从而将其制度化,也是财政部认可的修改《预算法》的一个基点。在本报记者看到的财政部有关《预算法》修改工作的13个议题中,以上各个方面基本都有涉及。
    其中最受关注的部门预算,是指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用来反映该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在现行《预算法》中,有关部门预算的概念、形式和编制方法等都没有明确界定,相应的预算支出按功能分为教育事业费、行政管理费等,财政部某一司局管理不同部门的同一种经费,这种办法看不出各部门究竟使用了多少资金。2002年,所有中央单位都实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后财政部一个司局管理同一部门的所有经费,预算管理更加清晰。
    另一关注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始于2001年,是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立的分类账户中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
    国库集中支付使得挤占、挪用、截留预算资金现象大为减少,财政部门可实时监控财政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情况,透明度大为提高。

 
预算周期调整
    预算编制的年度和周期问题,一直是《预算法》修改过程最被关注的。此次财政部研究的13个课题中,年度预算以及预算批准前的执行问题,正是其中之一。
    现行《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而审批预算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每年3月初才召开。这一制度设置的后果就是,各单位接到经批复的预算快则3月中旬、慢则4月下旬,单位预算的执行在无预算约束的真空条件下已经进行了该年度预算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时间。
    刘少军表示,这一真空使得预算的约束力和科学性受到极大影响。一般说,这一真空地带造成目前预算执行速度慢,往往到了10月份很多中央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刚过半,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备受诟病的年底突击花钱,而年初的三四个月则根本没有预算监督。
    改变现状有两种方案可供采纳,或继续采用一月制(即历年制),但人大会期要改到12月;或人大会期不变,改采四月制。
    预算编制周期则是另一广受关注的问题,现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按照现在的规定,预算编制时间只有短短一两个月,预算的编制流于纸面,缺乏科学性、可行性。有些部门的预算甚至被指责成“编天书”。
    这种情况下预算编制时间提前成为必要,事实上近年来在操作过程中预算编制时间已经大大提前,大概7、8月份就开始着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