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和而不同 斗而不破 争而不伤 中美8年对话 磨合“七年之痒”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6-08 16:48:17

摘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启动以来,双边关系的磨合与塑造正努力跨越“七年之痒”,和而不同,斗而不破,争而不伤,在相持中增加理解,在分歧中扩大共识,在摩擦中寻求和谐。这种局面已经成为新常态,也必然伴随中美关系的漫漫长路。

和而不同 斗而不破 争而不伤 中美8年对话 磨合“七年之痒”

编者按

6月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历时两天、达成120项成果后圆满落幕。

这是中美之间一年一度的例会,该例会被誉为中美关系的“减压阀”,而8年来,它也确实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每年的对话都由“战略安全轨”和“经济轨”两大部分构建,举凡当年中美间的热点争端话题无不涵盖于对话议题,今年它的重要议题包括:人民币汇率、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钢铁贸易争端、南海争端、两国外交政策、联合国和多边事务、苏丹和南苏丹、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海洋保护、民用航空等。可以说,该对话机制自2009年开启以来,中美之间就搭建起一个直接交流与磋商的顶层平台,在喧嚣与纷争中,中美双方于此坐下来静心商讨破解“七痒”之方,每次对话都以保留分歧、扩大共识和增进理解告终,且都达成百十种具体成果,曾经压力山大的中美关系通过这个“减压阀”,释放了压力,增进了合作,其有效管控风险乃至危机的互动机制,也将伴随中美两国在未来,更多地搁置消弭争端,合作共赢。


马晓霖

6月6日至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圆满举行,双方达成120项成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使、国务卿克里代表双方就中美关系发表重要讲话,各自陈述本国在涉及双方战略关系与经贸合作方面的原则立场,一致强调求同存异和坚持磋商,为正在经历风雨的双边关系确立主基调,放置压舱石。8年来中美通过战略对话,努力克服双边关系的“七年之痒”,彼此磨合,共同推进新型关系建构,殊为不易。

双边对话 成果丰硕

纵观此次双方表态,贯穿始终的基本共识是,都承认两国分歧的客观存在,都强调以真诚和建设性磋商缩小分歧,扩大共识,都肯定既往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都寄望未来能超越分歧,使双边关系更像合作伙伴而非战略对手。从立场澄清到出台丰硕成果清单表明,中美关系大局稳定,互动良性,成就突出,前景乐观,也完全有条件有理由保持这一势头,在磨合中坚持对话,在对话中化解分歧,避免战略误判和迎头相撞。

自2009年启动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搭建起直接进行全面交流与磋商的顶层平台,每年都在喧嚣与纷争中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解决妨碍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和经济问题,而每次对话都以保留分歧、扩大共识和增进理解告终,每次都围绕具体项目达成百十种具体成果,使中美关系呈现既吵吵闹闹又扎实推进的景观。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中美这种既竞争又合作,既斗争又妥协,既各持己见又有效管控风险乃至危机的互动进程,在当代大国关系中相当罕见,本身就体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中美是两个政治制度和发展路径完全不同的大国,也是两个战略诉求和行为逻辑差异明显的大国,还是两个力量此消彼长逐步缩小差距的大国。在世界力量多极化发展加速和权力格局重新洗牌的今天,中美关系的处置不仅超越既有的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框架,甚至将突破权力分配和转移的一般历史规律,因而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和必然的不确定性。由于双方登高望远且又立足现实,作为全球最重要双边关系,中美过去8年实现了动态中的平衡和摩擦中的和谐,确保关系在安全轨道曲折前行,螺旋上升。

两国博弈 聚同化异

美国虽然实力出现阶段性下降,影响力也明显衰减,甚至被迫进行全球性收缩并重点经略亚太,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领导世界和控制全球的自配角色,为了确保老大地位不被超越和冲击,必然小心翼翼地盯着一切潜在对手,尤其是快速上升的中国。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进步显著,但它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至少是正在学习如何做大国的后起之秀,既没有取代美国的本钱和能力,更没有争当世界警察的愿望和传统,因此,多次重申维护既有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安全秩序,也乐见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大国作用。这种自我定位和彼此认知,是维持中美关系基本面稳定的关键因素。

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和彼此妥协,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塑造力,切实提升了话语权和影响力,包括扩大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大幅增加联合国会费比例和维和行动支出,并主导金砖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制新平台的创立。

中美关系磨合不仅体现在前述战略性、全局性和决定性角色调整上,也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热点问题博弈中,而且总能跨越分歧,聚同化异,达成共识与合作。叙利亚危机,中国4次使用否决权,与美国立场呈现高度差异甚至对立,但中美毕竟推动这一危机由战争向和谈转轨;伊朗核争端,中国反对美国武力威胁和单纯制裁,主张制裁与谈判“双规”并行,成功促成美伊签署相关协议,共同维护了世界核不扩散体系;朝核危机,中美对危机成因和解决方式分歧明显,但不妨碍双方共同向朝鲜施压,联手维护东北亚无核化进程;网络安全摩擦,中美曾互相指责甚至一度剑拔弩张,但最终借助直接沟通达成谅解。最令世界鼓舞的是,中美两个耗能大国摈弃私利和对立,在世界气候大会携手带头减排,共同促成《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真诚合作树立新典范。

南海争端 管控风险

当然,中美近些年摩擦加剧,除人权、贸易、知识产权等传统双边议题外,突出体现为南海争端。主观上,美国要维护世界霸权特别是亚太地区主导权,南海争端国家寄望美国把非法占有南海岛礁合法化,日本搅局借力打力谋求改变东海之争不利局面,中国坚决捍卫主权和海洋资源安全;客观上,中美之间存在对航行自由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认知差异,战略互信依然不足,解决争端方式和路径不同。但是,双方毕竟有效管控了危机,并没有因为彼此军事存在引发对峙,更没有如部分观察家预言的那样擦枪走火,这本身就证明双方恪守战略底线并有效维护海上避险机制,体现中美关系的稳定与成熟。此次战略对话期间,习近平特别强调“双方都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以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管控(分歧)”,克里重申美国不在南海争端中“选边站队”,行前还强调“无意遏制中国”,都释放了最大善意。

南海危机,看似风高浪急,实则一场虚惊。导致这一奇观的外在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的确试图纠集亚太众盟友与中国缠斗,但相关国家既要谋求利益,又无意彻底盲从美国“火中取栗”,特别是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现实困境,使它们三心二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美国施加的压力:日本极力追随美国介入南海争端,但又千方百计试图改善对华关系;菲律宾新总统明确表示将与中国谈判解决南海争端;越南日益倚重美国,但并未疏远中国更不打算以对抗性方式激化争端;印度最近也拒绝参与美国在南海的巡航行动;澳大利亚采取模糊与折中立场远离是非;至于韩国,更是拒绝在南海问题上替美国帮腔,甚至多次否认将部署“萨德”导弹系统……

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启动以来,双边关系的磨合与塑造正努力跨越“七年之痒”,和而不同,斗而不破,争而不伤,在相持中增加理解,在分歧中扩大共识,在摩擦中寻求和谐。这种局面已经成为新常态,也必然伴随中美关系的漫漫长路。

(作者为国际问题学者,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