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升为国家战略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呼之欲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等待了近一年之久,通州副中心规划终于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
5月25日,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正在编制,编制完成后将上报中央审议,然后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形成有关成果。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中兴大城首席经济学家李晓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抓手。
上升“国家战略”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李晓鹏注意到,此前,关于通州副中心的表述一直是“北京行政副中心”,这次则变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从行政副中心到城市副中心是一个很大的跃升,行政副中心主要是把行政功能搬过来,城市副中心则是把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都搬过来。”李晓鹏表示,“新的提法显示,不仅是行政中心搬过来然后建点配套,而是非首都功能会全面搬迁,让通州成为北京的第二个中心,并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心节点。”
此外,会议还强调,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在李晓鹏看来,这句话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经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抓手,具有历史意义。
王飞也曾经公开表示,通州副中心的建设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北京建国以来空间布局还从来没有这么大地调整过。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志性工作。
“可以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李晓鹏说。
规划上半年出台
会议强调,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公开信息显示,去年7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首次透露,北京市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同年11月16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初步方案已经明确,规划建设方案正在制定。
今年2月19日,在“习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两周年来北京市新举措新变化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上,王飞曾经表示,通州副中心总体规划编制已经有了初步成果,目前正在就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进行深入编制,这些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出台。
最新信息显示,5月25日,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召开。王飞表示,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正在编制,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也很关心,编制完成后还需要上报中央审议,很快就会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形成有关成果。
五大理念
王飞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将突出“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和“宜居社区”五大理念。
在改革创新上,以市政管线建设为例,城市副中心将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统筹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综合管廊覆盖率将达到80%。
统筹协调方面,通州一方面要加强与中心城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整个东部地区,如顺义、大兴等地区的联系,建设交通体系。此外,还有跟廊坊市“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的协调,将加强跨界地区统一管控,统一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共同疏解、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大尺度建设绿色空间。
此外,副中心建设还将突出“绿色发展”的理念。王飞表示,通州要建成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在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采取一流的绿色标准。以绿色出行为例,通州将建成“适合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城市,构建“以人为本”替代“以车为本”的道路系统。
“通州副中心的交通规划,第一优先的是考虑自行车和行人,然后是公交,最后才是小汽车。”王飞说。
同时,北京市委市领导反复强调,通州副中心要有北京特色。北京的历史文脉主要是两个轴线,一个是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另一个则是长安街沿线。通州在长安街沿线的最东端,所以既要体现北京特点,又要有通州的地方文化特色,特别是“大运河”文化。
最后,在宜居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后还要解决“来回跑”的问题。主要手段是要吸引人到通州工作、生活,所以要把通州建成最宜居的环境。例如,通州已经引进了很多好的学校,如北海幼儿园、皇城根小学等8所名校,还有一些医院。
“在目前研究的规划中,通州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都比城六区略高,包括人均绿地、人均医疗、床位、人均教育等。”王飞表示,“规划提出,通州每个街区都要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10分钟到达公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