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家族之眼
“谁来接班”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华人家族企业中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冗长的悬疑剧不时在富豪家族上演。李嘉诚家族的接棒之路似乎特别顺利,在这平顺的背后,却蕴含着这位企业巨子独到的思考与安排。
近年,全球富豪华人圈爆出争产风波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作为多年的华人首富,中国香港李嘉诚家族在家产分配上却似乎格外顺利,几乎没有任何“争闹”。正面临两个儿子接班的关键时刻,“随时退休也没什么问题”,长和系主席李嘉诚近日曾在某记者会上自信得表示道。
其实李氏家族的继承问题早在2012年就尘埃落定。在没有准备退休的时候就预先公布接班和财产安排,不仅有助于减少正式退休时对集团的冲击,也可避免出现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争产风波。
家族资产的合理分配
根据李嘉诚的分配计划,李氏家族的实业部分将交由长子李泽钜管理。由此他将获得超过40%的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的股权,以及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权,这三部分业务也是李嘉诚旗下最值钱、权重最大的资产,市值约2000亿港元。
但这次并不是偏心的资产分配计划。李泽楷将获得父亲足够多的现金资产,其金额则以“倍数计”,这些现金资产用来并购自己喜欢的公司。
李嘉诚表示,李泽楷所并购的公司将不会涉足目前长和系旗下的“六个系”业务,因为那样做会对李泽钜不公平,也不会是传媒、娱乐等项目,而是传统和长远的项目。即使并购不成功,他也会用这笔资金帮助李泽楷发展新事业。在记者会上,当李泽钜被问到是否觉得父亲偏心时,李嘉诚代答道:“如果李泽钜不满意,可以和李泽楷换。”
相比李泽钜的低调沉稳,李泽楷展示了更多我行我素的野心。李嘉诚顺应两个儿子的个性而做出分家安排,很是明智。如今香港“小超人”李泽楷是电讯盈科主席、和东亚银行非执行董事,传其身价已超过哥哥李泽钜。
作为李嘉诚“第三个儿子”,慈善基金会的资产已注入其全部资产的三分之一。此前4.5亿美元投资Facebook的股票和过去两年增持的长和系股份,都归入李嘉诚慈善基金会。
该基金会现由两兄弟共同管理,李泽钜担任主席。李嘉诚基金会至今已捐出逾150亿港元,主要支持教育及医疗公益项目,87%用于大中华地区。
家产易分:按儿子个性量身定做
李嘉诚之所以有信心把资产分配给两个儿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二是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发展路径。
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二人从小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列席公司的董事局会议,一直在公司元老的辅佐下成长,所有的活动几乎没有离开过家族企业。李泽钜为人忠厚且表现优秀,深得李嘉诚信赖。所以将长和系等实业资产部分交由李泽钜掌管也再合适不过。
与哥哥李泽钜不同,李泽楷学成归国后一直热衷于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无心涉足家族企业,且把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1999年5月,李泽楷并购了“得信佳”,并将其改名为盈动上市,股值一路飙升,短短数月盈动的市值高达2200多亿港元,被称为香港商界的一大传奇。至此,李泽楷在商界诸多并购案,更是让他名声鹊起。所以李嘉诚给李泽楷以资金支持也在情理之中。
两兄弟的资产分配相对均衡,而且各自的愿望也得到满足,风波自然不会激起。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很早就引进外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而且很善于运用职业经理人来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打工皇帝”霍建宁、马世民、周年茂都是李嘉诚的“内阁”。在李嘉诚心目中这几位“千里马”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是无人可以替代。
曾有评论家认为:“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基于这种牢靠的企业运营模式,只要继承人不是“庸才”,李嘉诚就会放心的把公司交到下一代手中,更何况李嘉诚的两个孩子都是香港商业领域的杰出人才。
人脉难传:一路走来总有父亲陪伴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范博宏曾对媒体表示说:“在继承的长期过程中,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他还表示父辈们的商业才能和关系网络被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交班后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延续成为企业存在的问题。
李嘉诚曾经说过:“儿子没能力,家产给了他也是对他不利。”既然李嘉诚决定把家业传承给长子李泽钜,那么在他心里,李泽钜已经足以优秀到让他放手家族事业了。但是李泽钜的优秀不是光靠先天的基因决定的,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大量的心血。
出生贫寒的李嘉诚知道,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他们一生的必修课。在香港圣保罗小学顶级名校上学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两个孩子坐私家车,而是经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从而了解人生百态。同时商业培育在此时也已经启蒙,李嘉诚在长江实业董事会上为两个儿子设有两个专席,学习经营之道。
二人出国留学的经历让他们都具备国际视野,可以说为继承家业和打拼事业铺下了基础。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24岁的李泽钜回到香港,在父亲的安排下,在中环华人行长江实业的办公室上班,并且李嘉诚还精心安排资深元老辅助李泽钜熟悉业务。
曾被巨额赎回的李泽钜的胆识可谓一斑,其商业智慧和成就也是让李嘉诚很是欣慰。26岁的李泽钜大举收购英国“兔子”电讯公司,并让家族资产翻了一倍。近年来,李泽钜以天然气正在成为新的投资天堂为契机,加速扩张抄底欧洲,3年的累计海外并购额高达1445亿港元。
经过近30年的磨砺,李泽钜成为长江实业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正式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放手让李泽钜掌管家族企业这艘巨轮,是李嘉诚这么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果。
Q=FAMILYOFFICEA=某机构台湾家族事务负责人
Q:与其他家族相比,李氏家族的接棒之路看似比较顺利的原因是什么?背后有哪些制度与法律性的安排?这些安排有没有什么隐患?
A:李嘉诚家的传承算是比较成功的,至少看起来比较安稳。第一个原因是李嘉诚的孩子较少,而且父子沟通做较好,不像长荣集团张荣发那么偏心。其二,李嘉诚的人脉布局和对内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比较成功的,因为鲜有负面评论。第三,李嘉诚个人的资产配置做的比较到位,他把私人财产逐渐转移到了“李嘉诚基金会。”
至于李家隐患,或许只有等到老一辈走了之后或者出现三代或三代以上的时候,隐患才会显现。
Q:我们都知道,李泽钜曾经被人绑架过。一般来说,一个人遭遇到这种劫难之后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是李泽钜却能在劫难之后一步步成长为他父亲的接班人。就他的成长过程而言,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A:他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关于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在李泽钜的成长过程中有三点是值得注意。首先他从小就具备比同龄人更加宽阔的视野;其次,在他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智囊团来帮助他。在每次失败教训中,要让他以败为胜而不是反败为胜,将劫难转化为动力;
最后就是他自己本身心智的磨砺跟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Q:在孩子的培养方面,很多企业家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包括李泽钜也有海外的经历。针对这种情况您有什么看法?
A:十多年前,企业家会让孩子选读和家族企业有关的专业。但近三五年,像台湾企业家开始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学自己想学的专业。这样一来,等孩子回来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家族产业来为家族企业开辟新的领域,这是积极的一面。
将孩子送出国可能会出现两个危机。一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就是说那些孩子出国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有种攀比的心态在里面。再一个就是对外国文化的认同,企业家孩子在外边呆久了以后,就会对外国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反而会疏远中国的传统文化。
Q:与其他家族相比,李嘉诚家族的传承模式对大陆企业而言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A:第一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亲情处理较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虽然父辈有很多资产,但重点是在资产传承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子女都能够心悦诚服。
第二是家族治理跟企业治理是并济。一个好的家族企业一定会有家族成员的参与,要把家族成员对公司的治理和经理人的治理相结合。如果没有家族成员参与,那这个企业就不是家族企业。
第三,要提高对信托这种工具的认识。就目前内地来看,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投融资的渠道,对信托的认识在提高。但是总体上认识还不够,信托在企业和财富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效力,它是以资产的隔离保护和传承为首要目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