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权威人士”的声音可以被预测吗?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5-10 17:27:00

摘要:一夜之间,“权威人士”成了所有投资者关注的对象,从2016 年 1 月 4 日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5 年 5 月 25 日《五问中国经济》,再到2016 年 5 月 9 日的《开局首季问大势》,再迟钝的人也知道研读“权威人士”的重要性了,重要的文章读三遍都不够。

“权威人士”的声音可以被预测吗?

一夜之间,“权威人士”成了所有投资者关注的对象,从2016 年 1 月 4 日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5 年 5 月 25 日《五问中国经济》,再到2016 年 5 月 9 日的《开局首季问大势》,再迟钝的人也知道研读“权威人士”的重要性了,重要的文章读三遍都不够。

一两天下来,各种专家和分析对“权威人士”的解读已经没法更透彻了,但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权威人士”发声之前,我们就能够知悉市场运行的动向呢?我们是需要超高的政策解读能力,还是需要简单明了的市场应对措施呢?

我的答案是,我们既需要透彻的解读,也需要简单可行的操作。

先看事后的分析,几乎所有分析都把《开局首季问大势》中透露出来的“市场的归市场”精神解读为当日A股市场大跌的主因,因为既然市场的归市场,就没有政策干预托市的空间存在,既然政策不再刺激,货币也不敢宽松,资本市场自然难以走出像样的上升趋势,既然这样,先跌下去再说。

再简单回顾一下《开局首季问大势》刊发之前的局面。真的是一篇文章导致市场大跌吗?前一个交易日也就是5月6日周五的股市不也是大跌吗,难不成有人事先知道了这篇文章抢先出货?

我觉得市场不是这么走的。如果你是倔强的技术派,你看看上证指数的周K线图吧,从5000多点下来标准的下跌走势,一波接一波,你再看看4月20日那天的大跌,紧接着低位震荡了7个交易日,到五一节后一个开门红诱多,再盘整两日,5月6日周五大跌不是很合理吗?无论长周期短周期,都到了要跌的共振点,如果指数走成这样,5月9日紧接着一个大跌又有什么好奇怪呢?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是技术派的“歪理邪说”,而且这还是后知后觉,等指数跌下来了再返回去套用技术。好吧,我同意你的观点,我也不是什么技术派,那我们就看看上周五大跌之日以及大跌之前,我们曾经分析过些什么,提醒过些什么?

5月3日股市开门红当天,我在《地平线》专栏中写了一篇分析,叫做“政策牛市不再有,你的钱别再赌着政策跑”,分析基础是劳动节假期前的一个中央政治局会议。

分析的逻辑是,这个会议首次一起提到了股市,汇市和楼市,但是指出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政府的有形之手不要去干预股市,说白了就是再也没有什么‘政策牛市’送给大家了,涨跌都是参与者自己的事情。”

5月6日周五大跌之后,我又在《地平线》中写了一篇“与其政策牛市不如政策养市”,几乎是把“政策牛市不再有,你的钱别再赌着政策跑”中的分析逻辑重新抄了一遍给大家看。

“懂了政府对股市的态度,也就懂了它对汇市和楼市的态度,一样的情况,人民币要稳定,按照市场双向浮动,楼市也要稳定,库存高的去库存,房价高的压房价,要的也是健康发展,差别化调控。”

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权威人士”发声之前,我们就能够知悉市场运行的动向呢?当然有。就在4月29日的《新闻联播》对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报道里,一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几乎可以推导出5月9日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专访中的一切结论。

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分析和理解?很简单,大部分人在股市里只能做多挣钱,想挣钱的欲望,遮挡了分析问题的哪怕是最简单的逻辑。

借用我在“政策牛市不再有,你的钱别再赌着政策跑”里说的一句话,“影响市场的因素太多,少了一个政策之手,事情反而会变得简单,不过投资者的心态也要简单,否则市场再简单,在你心里还是很复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