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以幻想靠近现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在海外的华人女作家中,虹影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存在。1997年,她以《饥饿的女儿》蜚声文坛,人们看到了一位女作家直面生活和内心的惊人勇气,也见识到了虹影那与小说文本极度契合的灰冷语言。
2009年,虹影推出的《好儿女花》是《饥饿的女儿》的续篇,正当读者在这两部姊妹篇中互相拼接故事和人物的版图时,虹影却携着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奥当女孩》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同时携着的还有她那个金发的混血女儿。
虹影的生活有了这个小公主,创作也开始流淌暖暖的爱意。童年时代没有饱足的爱与温暖,所以在虹影生命的这个时段加倍赠予。而爱是有能量的,我们可以在虹影即将推出的新作《米米朵拉》中深切地感受到。
《米米朵拉》是虹影的首部奇幻作品,关于创作的缘起,虹影说依然是因为女儿,但是虹影并没有设置一个有些滥情的母女温馨故事,相反故事一开始,主人公米米朵拉的母亲就不见了,这样的不在场一直持续到了小说即将收尾的部分。十岁的米米朵拉在小说中历尽各种奇遇和惊险,只为寻找母亲。
米米朵拉将在寻找中成长。虹影为米米朵拉安排了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更为重要的是,虹影在这些奇异的幻想境地中,也一并关照了当下的现实,比如人与自然、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恶化等等。
在这部小说中,米米朵拉的寻找就不单单是寻找母亲,她也寻找现实困境的答案,一并寻找内心的自己。因为寻找的复杂,米米朵拉的成长也是多面向的,她不仅学会了面对问题,也学会了面对问题进行取舍。等到结尾的部分,一个成长了的米米朵拉站在了母亲面前,她要和母亲一起面对接下来的问题。这个长发的女孩子牵着读者的心,让大家随她一起冒险和成长。
虹影在故事的构建中,她那没有直接表明的立场是什么?就是爱,一个母亲的最最深远的爱。为此,虹影在文本中决绝地安排了母女的分离。虹影通过幻想世界为米米朵拉设置了一系列的困难,其实正是在向她心目中的第一读者——女儿告白。
写朵拉就是写我自己
《华夏时报》:《米米朵拉》是一个儿童奇幻小说,但为什么实质上反映的是成人社会的现实话题?
虹影:我最先的想法是给女儿讲一个故事,跟一个儿童被拐卖有关,所以我写的时候发现这不是一个儿童书,但是用了一个儿童小说的外壳。我女儿未必能知道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里面谈到很多的问题,可能要到她以后做母亲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其实,我写米米朵拉就是写我自己,我对整个故事用一个孩子时期的眼睛来看。但是孩子长大了,过程却充满了苦难,除了苦难还有什么?我们还有一些想象,有一些幻想,比如幻想我家人特别爱我,我幻想可以飞过长江去,所有的传说实际上都在我们的记忆里面。这些东西对我很重要,因为这些故事可以安慰我,也可以开拓我的视野,我可以不在现实世界里面。
一部幻想小说写了现实,才会有力量。我们在现实中有很多的限制,我们也不敢去改变,可是作为一个作家,在现实中办不到的事,在小说里面都可以改变,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所有不满的现实,这是小说家用他的方式与现实相联系的一种方式。
用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华夏时报》:你的小说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那么她会怎样去面对现实?
虹影:我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重新看我的家乡、我的国家,看这个世界,看灾难。比如我在里面写了洪水,整个城市面临着洪水的灭顶之灾,而且米米朵拉的母亲的生命也危在旦夕。在这样一种灾难来临的时候,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弱小的小女孩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很多人都会放弃,任其自然。但是米米朵拉不行,她没有她的母亲不能活,所以她必须找她的母亲。在米米朵拉找到可以拯救她妈妈的宝物时,发现城市也危在旦夕,她选择了拯救城市。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一种人类对待灾难的态度。我们犯过很多的错误,我们现在还在犯错误,但是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有所行动,有所改变,而且如果米米朵拉可以这样做,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也可以这样做,天就会变得蓝一点,我们就不用戴口罩了。
《华夏时报》:你以往的一些作品都会涉及到苦难的话题,在这部儿童小说中也是如此。
虹影:我的这部作品与苦难有关,也跟我们的现实有关,跟我们的孩子成长、教育方式,跟开拓他们的想象力有关。因为一本书说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什么。记得我小时候读《简爱》,我觉得也可以当成儿童读物读,我读了之后认为自己也可以像简爱一样,所有人都不喜欢我,但是我依然可以生存下来。而且它影响了我,我很小的时候就说要找一个像男主人公那样的人。所以一本书带给读者一种梦想,展现的是一个新奇的世界,这样的书才会有意义。
《华夏时报》:现在很多孩子生活在蜜糖中,他们该怎样去面对以后可能有的磨难和离别?
虹影:其实所有的磨难不是人自己去找的,谁都愿意找一个特别容易走的路,可是世界不是这样对每个人的。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方方面面都照顾好了,未来都安排好了,看起来这个孩子是幸福的、容易的,但他内心的挣扎,经历的问题并不会像他父母安排的那样。人总会遇到偶然或者必然的一些问题。一般90%的人都被打倒,无论面对灾难或者是面对离别,但是有10%的人是从经验中汲取力量,经验有一部分是来自书籍。
国外有很多家庭的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前,就把他送到一个荒山野岭,或者是训练营,去学习生存的能力,同时告诉他长大的过程当中应该读哪些书。这样孩子就能避免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倒,更重要的是他的世界也会变成一个温暖、有爱的世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