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私募基金公募化后监管何为? 线下理财多穿着私募“马甲”

作者:金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4-15 23:07:04

摘要:自中晋资产涉嫌非法吸存被查,短短几天内,先后传出易乾财富、融宜宝、玄祥时韵等立案调查或跑路。近年来,这些线下理财无论是数量和规模均处于急剧膨胀中,甚至有些处于失控的状态。

私募基金公募化后监管何为? 线下理财多穿着私募“马甲”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微 实习记者 黄昱 北京报道


自中晋资产涉嫌非法吸存被查,短短几天内,先后传出易乾财富、融宜宝、玄祥时韵等立案调查或跑路。近年来,这些线下理财无论是数量和规模均处于急剧膨胀中,甚至有些处于失控的状态。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这几起立案调查的案件,隐现私募基金的影子,通过工商注册私募基金牌照来给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而这种线下交易模式存在极大的不透明,投资者的资金不知去向,同时公司持牌与监管缺失也造成投资者的错觉。

私募基金幌子

从这几起案件来看,这些线下理财有一个重要的揽客工具“私募基金”,或持有私募牌照,或代销私募基金产品。

据公开报道,融宜宝先后于2013年10-12月、2014年5-6月代销中成鑫融的两款有限合伙私募基金,其中一款仅上海分公司就有共计2000万元延期,至今绝大多数本息未兑付;另一款也有2000万元延期,至今本息未兑付。

知情人士介绍:“这类线下理财公司为了业绩,私自给投资人承诺兑付,导致风险叠加。连续几个基金项目亏损后,理财公司就无法平账了,只能连续吸储补漏洞。”

中晋也是以私募合伙人募集投资者资金,上海公安部门通报的中晋系直指两家私募 “中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其中像中晋一期基金共募集资金52.6亿元人民币,超计划筹资2.6亿元。

这些产品最终又投向了国太控股及注册控制的企业,国太控股则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连续介入了3家港股上市公司华耐控股、中国创新投资和中国趋势。

“中晋资产披着有限合伙股权投资外衣的自我融资行为,它的产品隶属于国太集团,而国太集团又是中晋资产的控股公司,中晋发行的产品全部投向国太旗下的相关产业做融资。这是非常明显的自融。” 上海一家私募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

而多数投资者并不知道这些资金的投向,像中晋的合同上并没有写明这些投资去向。一名线下理财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般线下理财投资者的资金最终多是投向股市和楼市,因为这两个行业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也有的是公路类项目。

生菜金融副总经理郑海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如果是正式的私募在投资之前就会想好退出方案,比如上市公司并购,但现在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很多行业不景气。一般私募有3年的锁定期,3年过后到了一个集中兑付期,而今年理财市场的大势不好,导致了中晋的庞氏骗局无以为继;即使是有明确投向的私募,也有可能因为项目或企业经营情况不佳而发生无法兑付的情况。”

监管的缺位

中晋被立案侦查后,大量投资者提出疑问:一家能长期冠名知名节目并请名人代言的公司,居然在一夕之间被曝出非法集资?

按《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募基金不得在公开场合向不特定人群宣传推介。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郭峰表示:“通过明星代言、电视节目冠名等形式,中晋系已经完完全全实现了公开宣传和公开募集。”他进一步提出质疑,私募基金公募化为何无人监管?

事实上,近两年来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猛,问题和风险也不断凸显。2015年5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建立投诉登记制度以来,针对私募基金投诉事件有近500件,占比高达约85%。

《华夏时报》记者致电中国证监会12386,对方表示,私募基金登记备案证明不构成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能力、持续合规能力的认可。

像中晋这类的登记备案显然存在监管的真空。最近有报道称,《私募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有望本月出台,未登记备案仍视为非法集资。

玄甲金融投研总监衷亚成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私募股权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整个私募行业的规范运作将大有裨益,尤其是新办法对私募基金募集行为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现在主要还是看监管部门落实政策以及执行的力度。就目前监管部门对各类理财平台风险事件的查处频率来看,未来将有望继续保持这样的高压态势,这对肃清行业长期以来的一系列不规范的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