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全球领先视觉码撬动中国凉茶智造 王老吉开启“超吉+”4.0共生营销新时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晓岩 广州报道
春末夏初,各路商家提前进入一年一度的夏季营销战役,尤其是饮料行业更是竞争异常激烈,4月7日,凉茶代表之一的王老吉在大本营广州紧锣密鼓地发布2016年最新营销策略,即联合阿里巴巴推出首个最小的二维码——视觉码。
在年轻消费者正在成为消费市场主导力量,也更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的趋势下,按照王老吉自己的说法,今年的夏季营销已经进入了私人定制的4.0时代。
推出全球首个视觉码
随着“超吉+”战略的驱动,顺应消费者需求趋势,4月7日,王老吉与阿里巴巴双方宣布,王老吉联合手机淘宝推出全球最小的二维码“视觉码”营销,成为快消行业第一家使用“视觉码”的企业。
在本次王老吉与阿里巴巴合作中,阿里巴巴帮助王老吉实现了在拉环盖上进行赋码。这种特殊技术的二维码相比普通的二维码,不仅打码区域极小,扫码识别率高,并且可在生产线上支持高速打印的工艺要求。
同时,王老吉还与金山西山居《剑侠情缘》手游合作,推出了王老吉“武侠罐”,视觉码就首次运用在了这个武侠罐身上,王老吉在武侠罐上发起“横扫拉环淘大礼”活动,消费者通过手机淘宝扫一扫武侠罐拉环上的视觉码,即可参与互动,获得由王老吉、淘宝和西山居三方提供的奖品。
对此,阿里巴巴商家事业部总经理张阔表示,此前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了以色列二维码技术创业公司唯视丽,推出满天星计划实现溯源防伪的作用。王老吉与阿里巴巴合作,引入视觉码营销后将接入整个王老吉凉茶生态系统,加速凉茶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所谓的视觉码依然处于懵懂状态。据本报记者了解,王老吉此次提出的“视觉码”与消费者的连接“一步到位”,能够增强消费者个性化服务体验。例如,这个最小的“视觉码”还能够大幅提高扫码转换率。此外,王老吉“视觉码”还能够提供积累多年的消费者数据对接,打通CRM系统为王老吉凉茶大数据中心提供基础数据。
据悉,在拥有60亿罐的销量中,王老吉今年首批开放了1亿罐的数量参与超吉+战略中。
大数据驱动 王老吉联手微码邓白氏搭建凉茶大数据中心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已经上升至至关重要的地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业4.0连接消费者大数据,将使得商业社会被重构,驱动新经济增长。
在该次会议上,王老吉与全球大数据公司微码邓白氏进行了凉茶大数据的合作签约。试图搭建“超吉+”凉茶大数据平台,并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挖掘消费者真实的购物习惯、消费判断,定制相应功能化需求的产品,打造传统凉茶智能生产体系,降低新品开发风险,使研发投入、市场营销和生产更加可控。
“凉茶在中国有超过10亿人的庞大消费者群体。王老吉一年在市场上有60亿罐产品,与凉茶属性直接相关的消费者进行接触和有效互动,数据是海量的。”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矛表示。
按照王老吉相关负责人介绍,王老吉“超吉+”战略已经经历了从1.0时代到4.0时代的升级。对比来看,“超吉+1.0”时代实现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如2014年世界杯期间,王老吉携手腾讯网,打造创新的O2O营销,在线互动人数突破1800万人次,电商销量首次突破可口可乐,成为电商饮料类销量冠军;“超吉+” 2.0时代实现品牌跨屏互动,如2015年携手江苏卫视打造跨屏互动新年演唱会,引发1585万人次参与跨屏互动,创造摇一摇数据巅峰;“超吉+”3.0时代打造凉茶用户生态圈,2015年夏季越热越爱王老吉互动活动曝光量35亿次,活动页面总浏览超2000万人次,活动参与人数超832万,通过王老吉罐身条形码总互动人数达200万。
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敏指出,王老吉开启的“超吉+4.0”,是在大数据驱动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平台之间的共生营销。
无可厚非,目前80、90、00年代的年轻消费者正成为消费市场的三大主导力量,这一成熟的年轻消费群体在国内15-70岁人口中占比为40%,2020年比例将达到46%。这三大年龄的消费群体拥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也有着更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用户本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也是王老吉超吉+4.0时代的基石。”赵敏表示,王老吉“超吉+4.0”共生营销将身处不同场景、平台、时空、需求的人群联结在一起,形成与合作方共同的品牌行为和结果。未来,王老吉将消费者、媒体生态、IP内容生态,销售渠道生态及异业合作品牌生态融合在一起,打造王老吉超级凉茶生态圈。
业内有声音认为,王老吉“超吉+”战略在产品、品牌营销和商业模式方面不断创新,打造一整套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不同生态圈的共生互联,已经迈出了传统行业走向中国智能制造的第一步。
对此,赵敏透露,在“超吉+4.0”的凉茶大数据平台基础上,给消费者提供私人定制化的产品,比如不同口味的凉茶,个人化的罐身,成为王老吉下一步要做的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