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再误读周小川?
又上当了吧!周一一大早你还听说“央行行长周小川鼓励储蓄进入股市”,然后看到股市顺势大涨也许就一头冲进去了。但是,到了晚上央行就辟谣了,你哭死的心都有了吧!
要避免今后再上当,我的经验是,运用一下“换位思考”就可以了。
先来看央行在官方微博中说,周小川没说过鼓励储蓄进入股市,“日前,有媒体称周小川希望或鼓励储蓄进入股市,这是曲解和误读。3月20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周小川说的是通过资本市场股本融资能够使储蓄中更大比例进行股本融资,股本投资和投资股市是不同概念,通篇讲话看不到任何‘鼓励储蓄入市’的字眼。”
其实,周行长的发言,靠谱的媒体基本就按原话报道了,“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总的经济杠杆率偏高,储蓄率偏高,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储蓄进入股本市场,通过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性。”
但是,对此事就是会有媒体省掉两个字,一个是“进入股本市场”,一个是“进入股市”,真的很像。为什么会搞错?媒体不专业吗,有可能。但是,确实也存在着更多媒体是准确报道了这件事的。
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你眼里只看得到你希望看到的东西。鼓励储蓄进入股本市场,要是换成你去做报道,你也会说成进入股市的。其实,你已经做过“报道”了,在朋友圈里,在私下里,你大概都在给人说,“周小川都说了鼓励储蓄进入股市”。你就是自媒体。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样防止以后再上某些媒体和你自己的当呢?方法也很简单,换一个角度,站到对方的角色上来看问题。
如果你不是散户,你是周小川,身为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最大的关注本来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你会轻易说出这样的话——鼓励大家把储蓄拿出来买股票?答案显而易见,无论是媒体还是读者,在看待一条新闻的时候,都要有一点怀疑精神。
比如我自己,在听人说周小川鼓励买股票后,第一反应就是“绝不可能”。而我曾经受到的专业训练就是这样要求的,把自己当成周小川,看有没有可能,答案难道不是清清楚楚吗?
就像我在标题里说的,我们误读周小川,在今年短短不到3个月已经有两次了。
上一次还是在2月份的G20峰会上,有记者针对一月信贷个人贷款增加是否“个人住房在加杠杆”提问,周小川回答的原话是:你想法的逻辑是对的,但是也有问问题。但是,最后报道就变成了“周小川说房地产加杠杆是对的”。
这搞得后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忙不迭出来澄清说,有媒体问“下调个贷首付比例是否是加杠杆”,当时周小川行长的回答是“你提问的逻辑是对的”,并未说“房地产加杠杆是对的”。
怎么样识别周小川关于房地产加杠杆的说法呢?
还是换位思考。我第一时间听到变味的报道时是非常惊讶的,脱口而出的话是“一个央行行长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然后,我的做法是马上上网搜索原文,才发现周小川的说法并非如报道那样简单粗暴。
大家还是可以用这个简单办法——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央行行长,你会说这样的话吗?如果不会,那么就先存疑。然后再去找答案。
最后罗嗦一句,股市涨跌,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趋势,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影响趋势,那么应该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而绝非是央行行长一句话。如果股市还想跌,误读周小川就是一个插曲,如果股市思涨,央行辟谣完了,股市抖一抖还是会继续涨的。
盯好你的账户比盯什么消息都重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