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特色“投贷联动”模式先行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启动投贷联动试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启动投贷联动试点”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在2016年要做的重点工作里提到的一个新动作。
实际上,在海淀区的很多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里,“投贷联动”这个词并不新鲜。早在一年前,一些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企业,已经通过“投贷联动”模式,获得了机构投资和银行贷款。
据了解,在北京中关村海淀科技金融创新商会(下称“海新会”)内部会员中,投资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给予企业一定规模的投资;几乎同时,银行跟上,给予该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也就是说,这种被称为“投贷联动”的形式,早在2015年初,已经在海淀区启动并获得成功。
2015年该商会开展了多场对接活动,天使百人会等多家投资机构,北京银行、工商银行、杭州银行等十几家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北京爱打听科技有限公司、识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创新型企业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投贷联动”的支持。2016年,还将有更多的投资机构、银行参与,更多的企业将获益。
在中国,商会组织要么是行业性商会;要么是地域性商会,像这个将投资机构、银行和企业三个领域的机构纳入一个平台,以会员身份平等对话,应该是绝无仅有。而海新会的华丽转身,恰恰是海淀特色“投贷联动”成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关村”以“创新创业”再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热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牌子,让这里的管理者充满了改革创新的使命和敢闯敢试的精神。
海淀区的深厚的科技资源,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使得海淀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条被命名为“创业大街”的街道,成为全国广大创业者向往的地方。
通过对全球创新热点地区的经验学习,以及对区域内创业公司的考察调研,海淀区相关领导,深刻认识到:没有金融支持的“创新创业”,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支持创新创业,海淀区在金融领域进行了各种审慎的创新,组织各种投资机构与企业对接,组织区内银行与企业交流,希望能够通过金融为创新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往,投资机构和银行各自为战,各有各的操作逻辑和行业规则。他们也知道一个基本原则:好企业,谁都想抓住。但是在操作层面,因为对于好企业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所以很难合作。”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唐颖对记者介绍称,“投资机构比较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构成等业务层面。银行对企业,则比较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
“其实,他们两家应该是互补的。投资机构的调研结果,对银行有参考价值;被投企业,如果愿意从银行贷一点款,一是显示主创团队的信心,也能够尽早开始信用记录。”唐颖主任说,“经过我们仔细调查研究,发现两个行业的人,都有合作的愿望。”
就这样,经过对海淀区域内的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走访,以及对聚集在海淀区的数百家天使投资、PE等投资机构的了解,海淀区开始了“投贷联动”试点工作,他们同时意识到,这项工作需要一个平台。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将原来的北京中关村海淀金融创新商会,加上了一个词,成为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商会。这个商会的成立,既避免了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也有效起到了推动“投贷联动”工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这是我们在做工作中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原则。”唐颖表示,“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但是,一不能成为揠苗助长;二不能让政府背上风险的包袱。”
海新会按照民间组织的架构运行,投资机构、银行、企业三方平等参与。“第一,商会起到了一个搭平台的作用。商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三方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平等协商,互相熟悉,积累信任。第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政府有关政策,通过商会,可以快速反馈到会员。第三,许多政策和资源优惠,需要给会员单位传递,通过培训、座谈、走访,落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让好政策有个平稳落地和实施。当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商会渠道汇总和聚集,形成行业建议,传递给政府相关部门,实现有效传达。”海新会秘书长付强这样说。
“任何事情的推行,都需要一个机制。以往很多事情不成功,是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机制。”一家获得“投贷联动”支持的企业负责人这样说,“海淀区成立这样的一家商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政创新,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市场运作,是这项政策成功的关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