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文件召唤地方政府“跑部前进” PPP按下单边“快进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微 张智 马维辉 两会报道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的话音未落,地方政府便已经作出了积极回应。
据《华夏时报》获得的一份紧急文件透露,目前安徽省正在要求各县市限期将PPP项目打捆申报。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资金吃紧等情况,不少地方已经将PPP项目作为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然而与地方政府申报PPP项目热情高涨相对的却是民营企业的冷静观望。
在PPP项目行至三年的时间节点上,无论是资金支持,项目运营模式,地方政府接受度都已经日臻成熟,目前最为关键的一步则是打消民营企业的参与顾虑,这也是众多来自民营企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PPP立法的初衷所在。而这也恰恰和总理“依法严格履行合同,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的要求不谋而合。
紧急下发的文件
3月7日《华夏时报》记者获得了一份来自安徽省的紧急文件,要求对地方PPP项目打捆申报。
从这份名为《关于作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申报工作的紧急通知》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刚刚与住建部进行了会商,并初步获得了住建部对于该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试点工作的支持。
在获得支持后,通知要求,“请各市省直管县城乡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住机遇,主要领导亲自抓,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严格审查申报材料,确保申报工作按时完成。”
通知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要求4月底全部申报完毕,为了这次申报,通知调动当地所有的设计院,甚至还有外省的设计院,同时让金融机构指导帮助各地编报项目。
文件提到支持的重点有:地下综合管廊,黑臭水体及水环境整治,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和桥梁等PPP建设项目,以市为单位打捆申报。而纳入打捆的项目符合的条件包括编制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的,提供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的,拟于2016年开工建设的项目。
对PPP项目持有热情的不仅仅是安徽省,很多地方政府也正在忙着“跑部钱进”。
一家咨询公司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最近接触了几个地方政府团,为PPP而来,这些团队由县领导直接带队,他们重点考察了北京几家咨询公司,迫切需要了解专项基金和各地引导基金如何申请的问题。
在中国现代总裁丁伯康看来,地方官员的诉求更准确地说是“跑部钱进”,是冲着180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和重点项目专项建设基金去的。“抓紧包装项目,上报项目,意味着地方政府正着急要在政府引导基金和各部委的专项建设基金中能分一杯羹”。
3月8日财政部PPP中心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项目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而一个月前这一数字为6997个,也就是说一个月内,项目库又增加了113个PPP项目,这还不包括地方政府上报的但剔除的PPP项目。而最早实行 PPP模式的英国近30年推出的PPP项目也不超过千个。
3万亿真金白银
激发出地方政府PPP热情的是该项目背后那座“金山”。3月9日财政部网站发布消息称,近日,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支持基金筹建方案,财政部与国内10家大型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华夏时报》记者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公司成立日期为3月4日,注册资本为1800亿元,注册地为北京海淀区,10大机构包括中信、中国人寿、光大等巨头。
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介绍,第一批60亿元资金已经到位,基金采用公司化运作,将对PPP市场带来深远影响,估算可以撬动1.8万亿元投资,还能降低PPP项目融资成本,规范PPP项目运作。财政部PPP基金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资金还有来自政策性银行。中国PPP研究院理事长郑新立日前向媒体透露:国务院今年又批给国开行1.2万亿元的低息资金,利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让国开行补充资金,资金增加1.2万亿元后,杠杆率就会变得更高,所以今年国开行在PPP方面的贷款资金会很充裕。”
第三方的顾虑
一边是地方政府的热情高涨,一边是政府充足资金的支持,但是作为PPP项目落地的关键一环,民企和金融机构的情绪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通投资集团董事长李占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现在民企之所以对PPP有顾虑,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政府并没有把那些盈利的项目放开给民营企业,好的项目都给国有企业了,所以民企不感兴趣。“应该反过来嘛,把好的项目给民企,不好的给国企,因为国企本来就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李占通说。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看来,出于对民企在力量和实力上的顾虑,地方政府在实施PPP项目时对国企有所选择和侧重也是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态度也有些犹豫,而这直接决定了PPP项目的融资能力。导致PPP项目融资难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在于期限长风险大收益低,外因则是融资方式单一抵押增信不足,还有法律法规问题未解决。“PPP项目有投资金额大,期限长,潜在风险比较大的特点,所以要加强整个过程的管理,这个至关重要。”赖小民说。
打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彼此顾虑的最好途径就是PPP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佳都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PP的出发点本来就是要利用社会资本,民营企业是这个PPP的主要参与方,这个应该要从立法层面上进行调整,除了社会资本障碍外还有一个问题,大部分PPP是政府以财政进行固定回报的,更类似BT项目,只是换了一个说法。
“如果地方政府的履约能力、诚信能力、契约精神不够的话,会严重伤害社会资本参与PPP的建设。”刘伟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