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发审委追问+欺诈举报+政策突变 安车检测IPO闯关后遗症

作者: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2-19 23:20:04

摘要:这家号称“国内机动车检测领域整体方案主要提供商”的公司,此前在2014年年中曾完成IPO前置程序“预披露”,因遭遇“欺诈发行举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而使上市之旅不断推延。

发审委追问+欺诈举报+政策突变 安车检测IPO闯关后遗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记者 陈锋 北京报道

1月22日,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召开会议,深圳市安车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得通过。这家号称“国内机动车检测领域整体方案主要提供商”的公司,此前在2014年年中曾完成IPO前置程序“预披露”,因遭遇“欺诈发行举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而使上市之旅不断推延。

不过,即便此番成功突围,安车检测仍难言安宁:此前的“污点”不仅遭到发审委的连串追问并要求作出答复,公司主导产品更被山东省环保厅专项检查组认定未获许可且存在重大质量问题。此外,面对行业政策突变,间隔一年时间做出的两份招股说明书,仍然固守旧时规划项目和产能,则被质疑对募投资金不负责任。

《华夏时报》记者2月19日致电安车检测,未获回应,该公司是否回复发审委的追问亦无从得知。对此,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指出,证券发行主管部门应重视安车检测当前被曝光的问题,严格遵守发行规范,谨慎考虑放行此类公司上市引发的示范效应。

信披存重大遗漏?

公开信息显示,安车检测成立于2006年8月,位于深圳南山的深圳软件园,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机动车检测系统技术开发和销售、机动车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技术开发和销售等。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发审委会议虽然对安车检测放行,但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要求公司作出说明,并要求保荐代表人发表核查意见。

发审委称,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全国多家汽车检测机构涉嫌在汽车尾气排放检测中以高科技方式造假,通过修改分析软件参数等方式人为控制检测结果,其中涉及发行人(即安车检测)及其产品。请发行人代表说明:(1)上述情况是否属实,发行人销售的汽车检测系统软、硬件产品是否在设计、生产、交付使用、运行和维护、监管等环节符合标准,是否存在后门等漏洞,导致检测结果可能被人为操纵、修改;(2)发行人及其关联方历史上(特别是报告期内)是否曾向汽车检测站等客户提供操纵检测结果的相关培训或服务,或者是否在知情或应当知情的情况下默许相关操纵行为的发生;(3)媒体报道的相关事项是否对发行人在手订单、正常的生产经营及后续业务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请保荐代表人就上述问题发表核查意见。

“上述问题问得很尖锐,换句话说,说明信披存在重大遗漏。从我们掌握的证据情况来看,安车检测都应该给予肯定回答,即问题确实存在,且很严重。我们在观察,被曝光的问题是否会影响安车检测最后的挂牌上市。”一直关注此事的颜梓清说。

发审委的追问,缘于2015年9月的央视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山东省多家汽车检测机构,在汽车年检(包括安检和环检)中,利用检测设备进行违规操作,并存在人为控制汽车年检报告结果、非法牟利等问题。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完成上述违规操作,主要依赖于检测设备,相关设备的后台软件设有可以控制的“后门”。报道指称,检测设备及后台软件的提供商为两家公司,二者几乎垄断着山东乃至全国汽车检测设备市场,安车检测即是其中一家。

央视报道的时间节点,正好处在安车检测第二次对外发布招股说明书之后。此前的2014年5月,安车检测曾向证监会报送并对外发布招股说明书,但因故未能顺利上会。

安车检测在央视报道之后,曾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一条声明,称公司董事会对此非常重视,并成立专责调查小组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不过,本报记者查询相关公开材料,并未发现安车检测公布调查结果或对此事有进一步说明。有深圳媒体曾试图采访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贺宪宁,但后者予以婉拒。

对于是否已经回复证监会发审委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2月19日分别致电安车检测及其保荐代表申万宏源,但截至记者发稿前,未收到安车检测答复,而申万宏源招股说明书上留的电话则为空号。

北京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从程序上说,获得发审委通过后,安车检测挂牌上市几无悬念。不过,从过往案例来看,“过会”后因重大原因被暂缓或取消上市的情形也并非没有先例,如江苏奥赛康药业公司、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公司。安车检测上市是否在最后时刻生变,监管部门的意见将起决定作用。

主导产品问题严重?

虽然安车检测对于《焦点访谈》的报道保持缄默,但事发地山东省环保部门随后对此案展开专项调查,并由专业人士制作了核查报告。

《华夏时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得了相关核查报告。这份名为《关于山东省环保厅组织对机动车尾气环检设备进行技术核查情况的报告》显示,经对被曝光的安车检测生产的设备进行测试,其产品存在严重问题。核查报告归纳出了23项问题,并依严重程度给予评星,其中最严重的五颗星问题有10项,四颗星问题有4项。

核查报告指出,安车检测提供(生产)的设备,未取得技术监督部门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计量检定合格证》,不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的要求,其检测数据不合法。该公司拼凑的“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设备”,在硬件配置达不到国标、行标要求,设备的关键性技术指标存在缺项、不符合标准要求等情况,重复性测试结果严重超差,检测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简易瞬态工况法”。

颜梓清对此表示,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形象地说,如同拿着自制的秤,要求用在市场交易上,既无法准确衡量,又危害社会公平。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未获许可即予销售的设备,竟然还向社会出具所谓公正的数据。

核查报告还指出,该公司的检测设备软件程序存在数据造假、严重作弊情况,能够自动出具虚假数据,安装了假软件程序;检测数据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汽车的实际排放水平,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具备公信力;检测系统软件设计混乱,控制软件设计存在后门文件,可实现修改、取消监控功能,跳过自检项目等功能,存在严重的数据簒改和作弊问题。

但如果检测设备存在上述问题,为何能被广泛使用?颜梓清分析,机动车检测行业目前问题较多,需要从源头进行清理整治,其中保障检测设备的质量是重点,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此予以重视。她指出,有社会责任感的生产商会有质量控制的觉悟,“但大部分生产商不会控制质量”,生产商有责任,政府职能部门也有责任。

此前,有人就此向国家环保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打假办公室等单位提交举报信。记者获得的多封举报信要求,安车检测等设备生产公司涉嫌非法生产、销售计量器具产品(简易瞬态工况),并被使用到检测上,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此予以禁止并查处。

作为“简易瞬态工况法”的技术设计人之一,颜梓清表示,调研发现,当前机动车检测方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简易瞬态工况法”,这使得机动车尾汽检测工作意义大打折扣。

存在欺诈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安车检测已被多家媒体曝光存在虚假宣传,如宣称其为国内最早研发工况法环保尾气检测设备和系统的企业之一;其检测产品已经成功远销到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等。

另有举报称,安车检测供应的检测设备涉嫌伪造《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并非法生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且在招股书中进行了误导性说明,或构成欺诈发行。

而被认为是欺诈“铁案”的,则是安车检测与北京金铠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铠星”)的诉讼被刻意隐瞒。此前金铠星诉安车检测“控制系统侵权”,此案一审被驳回,金铠星提起上诉,二审发回重审,目前该案仍处于重审状态。而安车检测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并未公告。

在安车检测第二份招股说明书获得通过后,有关其募投项目的合理性也引发质疑。招股说明书称,将发行不超过1667万股股份,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金额为2.16亿元,其中1.32亿元用于产能扩张。募投项目之“机动车检测系统产能扩大项目”实施后,公司每年将新增机动车检测系统730套。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该公司生产销售检测系统设备总数为700余套,这意味着募投项目实施后将增加一倍的产能。此举被业内人士形容为激进。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在两次IPO招募书形成的间隙,与该行业有重大关系的机动车年检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职能部门此前规定,对于小型、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的安检、环检的定期检测频率均要求,车龄6年以内的每2年进行1次年检。而自2014年9月1日起,车龄6年以内的,直接取消年检。

此举无疑是机动车检测设备行业的重大利空,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在行业政策发生调整之后,公司一般都会作出相应调整,但令人意外的是,对比安车检测两份招股说明书文件,有关“机动车检测系统的产能”,仍然保持恒定。

从招股说明书公布的经营业绩来看,其营业额主要包括两块:一是机动车检测系统,二是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2014年的经营数据显示,前者占到了总营业额的84.13%,占有绝对的比重。

“面对与主营业务息息相关的政策的重大变化,公司竟然未作相应调整,这样的表现令人惊讶。”北京前述投行人士表示,倘若募资投放到位而销售不力,则将对营收产生较大影响,无疑将拉低募集资金的收益预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