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国能为中东带去什么?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23 00:00:26

摘要:中东国家乃至世界都在思考,中国能带给中东什么?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意味着什么?

中国能为中东带去什么?

2016年1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开启中国领导人的新年第一场外交重头戏。众所周知,沙特、埃及和伊朗是中东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国家,习近平新年伊始即访问三国,意味着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高度重视。同时,中东国家乃至世界都在思考,中国能带给中东什么?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意味着什么?

诸多实惠

面对纷乱5年的中东,中国的出现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中国与当下中东的交往,也必然与其他大国截然不同。2005年,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提出阿拉伯世界应该看东方,阿拉伯世界发展的希望在中国。他上任后出访的第一个域外大国既不是美国更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2012年,埃及第一位没有军方背景的民选总统穆尔西,履新后首访的也是中国;2015年,埃尔多安首次当选总统后也把中国当做他的总统国际“处女秀”。一系列事件表明,中东国家的确对中国期待甚高。事实上,中国也的确能带给中东国家诸多实惠,而不仅仅是希望。

首先,中国将一如既往带给中东空间巨大的能源市场。中东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最大地区,国民经济严重依赖油气资源和石油工业,需要依托庞大而充满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支撑其资源输出和财政收入,中国显然是最大最可靠的战略买家。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初期,能源需求旺盛,消耗大而且增速快,其中80%为煤炭,其余主要依靠石油和天气。自1993年成为纯石油进口国后,中国对石油进口的需求逐年增加。2012年中国石油进口增长68%,2013年虽然有所减低,但也增长40%达到2.82亿吨。2014年减幅较大为2.08亿吨,但不代表中国自中东的石油进口也大幅度减少,相反,对中东石油进口的整体依存度却超过50%,2014年前六大石油进口国中东国家占4个。2014年10月沙特发动石油价格大战后,油价直线下跌,中国进一步加大石油进口并抓紧对石油战略储备补仓,虽然俄罗斯跃升为中国第一石油供应商,但沙特和伊朗对华输出比重依然位居前列。

其次,中国可以给中东地区带去充沛的工业制品、成套设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丰富投资,尤其是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的启动。

中东国家自进入石油经济时代,各国相继开启经济大发展时代,基础建设投入巨大,工程项目连年增加,也成为中国在海外进行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最早和主要市场。如今,中东国家特别是埃及和伊朗这样人口接近1亿、劳动力以中青年人为主的国家,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形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吸纳大量冗余劳动力,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正当其时。

埃及总统塞西提出一整套振兴埃及经济的宏大计划,主要依托“苏伊士运河经济带”、“行政首都政商圈”和“上埃及金三角城市发展群”等基础建设项目。中国不仅可以向埃及转移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如服装、鞋帽、箱包、玩具、五金制品和日用生活品等制造业,并就近向中东和欧洲市场出口,而且针对其新一波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和扩大,提供品质可靠、价格优惠、技术转移的成套设备、机车、通信设备、地铁乃至高铁系统。适用于埃及的这些中国角色,同样适用于遭受30多年经济和贸易制裁的伊朗,以帮助其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扩大就业,并通过与中亚、中国的互联互通,特别是油气管线和陆空交通的全面对接,形成一个共同大市场。

沙特作为中国在中东的第一贸易伙伴和主要石油供应商,在油气革命浪潮冲击下,也在酝酿气魄非凡的经济改革计划,准备重组和私有化大型石油企业,吸纳海外投资,通过削减补贴和鼓励创新来增加经济活力。中国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扩大在沙特等海湾产油国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水平,尤其是扩大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参与力度,由过去的分包商逐步成长为承包商,由只能承接基础设施、管道建设,提升到覆盖整个产业上游和下游,包括石油勘探、开采、冶炼和运输。此外,中国也可以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围绕军工、核能、航天和新能源进行深度合作。

过去20年间,中国与中东地区贸易增长飞速发展,由1993年的51.76亿美元激增到2013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60倍。2013年,中东地区成为中国第4大贸易伙伴,排在美国和日本等单一经济体之后。2014年中国与中东贸易增幅较大,达到3412.4亿美元(综合中国海关和相关使领馆统计,其中,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的贸易额分别为2511亿、520亿、277.4亿和104亿美元)。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并与中东国家特别是埃及、沙特和伊朗等大国的经济振兴计划进行对接,未来10年,中国和中东国家的经贸总额完全有可能超过所预期的6000亿美元。

政治盟友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会议起,中国就与中东地区很多国家建立密切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关系,双方在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外来干涉方面,形成高度共识,并成为双方在经贸领域之外最牢固的纽带。

如今,中国能带给中东国家友谊、和平和尊重,并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价值观共同体。中东地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构成,多数国家与中国有着非常相似的近代历史,都曾经历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以及民族解放运动。这种共同遭遇使中国与多数中东国家从发生关系之初,就形成命运共同体和价值观共同体,成为志同道合的国际政治天然盟友。

虽然国际关系体系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在人权与主权观念、发展与稳定等问题上拥有相似立场,也彼此支持和声援,共同维护各自核心利益。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中国非洲合作论坛是中国发展与该地区国家政治关系的重要成果,也是支撑双边关系深化和拓展的两大平台。

2011年以后,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域外大国或大国集团重新深度干涉中东事务,实施炮舰政策,成为中东地区战乱新的策源地。对照之下,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友好、互不干涉内政等外交政策更加难能可贵,并受到中东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中东国家呼吁中国发挥大国作用的呼声日渐强烈,心情也更加真诚。

其次,中国努力维护核不扩散体系,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免于泛滥,也将带给中东更多和平、安全与稳定。2015年,延续12年的伊朗核危机在“6+1”框架下实现重大突破,缓解伊朗同美国、伊朗同以色列之间频繁出现的紧张与对峙,使中东地区避免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局部战争,也给地区无核化进程的推进及和平利用和能源带来了福音。中国作为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既反对通过武力或武力威胁消除伊朗核设施,也坚决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4项制裁决议迫其努力遵守核不扩散条约,而且通过艰苦、耐心和细致的斡旋,在伊朗与美国之间穿针引线,消除误解,化解分歧,甚至最后提供折中方案乃至技术支持,促成核协议的达成,受到伊朗和美国双方的赞赏,也得到国际社会好评。

2013年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爆发后,中国尊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与俄罗斯出动海军为销毁化学武器的美国船只护航,使叙利亚化学武器如期安全地得到处置,为避免这些危险武器、材料流入恐怖组织之手,做出积极努力和重大贡献。

第三,中国可以带给中东解决或降低冲突的和平方案和路径,发挥日益重大的斡旋作用。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唯一没有在中东有过殖民、入侵和代理人战争记录的国家,也是长期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纷争、由各国人民自决命运与前途的世界大国。从1990年海湾危机开始,中国就积极在伊拉克和多国联盟间奔走,试图说服萨达姆政府结束对科威特的占领而避免陷入战争。(2003年美国试图获得安理会授权,正是因为中国等安理会成员强烈反对,导致美国和英国被迫绕开联合国发动不合法的战争。2015年,共同策动伊拉克战争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为其错误决定和战争后果公开道歉,印证了中国当时反对战争的高瞻远瞩。

2011年利比亚危机爆发,中国充分尊重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集体决定,没有阻拦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同时,中国积极邀请利比亚政府和反对派,试图通过调停使双方避免陷入内战。但是,由于北约滥用联合国决议,帮助反对派打内战,使利比亚遭受了重大伤亡,至今仍没有实现和平与稳定。)

对于叙利亚危机,基于利比亚战争的教训,中国和俄罗斯连续四次否决安理会涉叙决议草案,使得北约重演利比亚脚本的预谋没有得逞,而“伊斯兰国”武装的扩散和做大,再次证明中国主张和解、对话一贯立场的现实意义。经过5年厮杀,美欧和部分阿拉伯国家不得不认同中国与俄罗斯坚持的政治解决路径,并依据联合国第2554号决议准备启动叙利亚和平进程。

去年12月下旬,叙利亚副总理兼外长穆阿利姆在北京宣布,接受安理会第2554号决议,参与和平进程。这是叙利亚对中国斡旋与促和作用的回馈和礼遇,也凸显了中国在叙利亚危机中日益重要的斡旋作用。今年1月7日,叙利亚反对派领导人胡杰也应邀访华,赞赏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也表示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立即启动和平谈判。这表明中国的和平调解人角色得到双方高度认可和尊重。

其实,早在2002年,中国就设立了首位热点问题特使,专门斡旋巴以冲突,至今已经历4任特使。此外,中国在苏丹和南苏丹冲突中,也发挥了其他大国无法企及的斡旋作用。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中东冲突的和平解决方案,以中国独有的传统、魅力和可信度,为中东和平作出贡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