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人民币锚定美元的“底气”

作者:于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23 00:00:26

摘要:美元在中国境内的作用和地位,于政府、于企业、于个人,都不逊于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角色,甚至更甚。

人民币锚定美元的“底气”

2013初,北京市民在当地银行用人民币购买美元现钞,价格是6元人民币/美元。那个当口,如果运气好,价格还能低到五块九毛多。这是1994年中国货币当局汇率政策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最高价。其后,人民币兑美元逐渐走低,到近期,银行柜台美元现钞/外汇卖出价格接近6.5元人民币。此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8%。

国内银行可交易的外汇币种不多,其中美元买卖金额是最多的;除极少几个城市外,国内大部分城市的银行里,人民币同其他币种之间的交易,都要经过美元“过桥”;也仅仅是近期,国内人民币开始同少数几种货币直接兑换(非资本项下),不再绕道美元。不是银行想赚两道汇差,政策因素更多一些。

美元在中国境内的作用和地位,于政府、于企业、于个人,都不逊于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角色,甚至更甚。相信大部分国内居民说不出巴西、印度(曾经火热的金砖国家)的货币名称,也不熟络人民币同欧元、英镑间的汇率水平。形成这一格局,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即主要结算货币、主要外汇储备货币,美元是事实上的世界主导货币;另外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对美元信用、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附。

美元的世界主导货币之路

中国的教科书里讲:黄金天然是货币。十九世纪主导世界的金本位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英国采取了金本位制、当时的英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英国通过贸易、战争和殖民地,向全世界输出了金本位制。进入二十世纪,英国经济规模被美国超越,同期,金本位的弊端已经为西方世界所不能忍受,并走进历史。

在美国GDP超过英国而位居全球第一后,世界经济格局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美元逐步取代英镑,开启其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路,并最终结束了金本位制,全球也进入美元本位主导的信用纸币时代。

世界经济的美元时代并不顺畅:历经金本位回归、金汇兑本位以及被反复演绎、花样诠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结束时,美元的地位实则已经确立且无法撼动。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全球大国政府、经济学家及国际市场,放弃金本位、接受并确认美国经济领袖地位这一事实的博弈过程。美国政府、官员同样信心不足。在西方世界,美国于战后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方面,作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通过贸易逆差的方式,带动西欧和日本走出二战经济困顿;同时,作为这些国家地缘政治上的安全保障提供者。这两个作用,增加了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侵蚀着美元强货币的信誉。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责任之下,35美元/盎司黄金的兑换义务是道义责任,并因此成为负担。由于历史上缺少信用纸币的先例,更谈不上经验;加上市场和政策制定者(当时的政治家们都经历了1929年大危机)对黄金的信任,美国赤字加剧了其他国家政府及金融市场对美国政府履行35美元/盎司黄金兑换义务的担心,以及对美国失约后果的顾虑。上述博弈的复杂性因此越发严重。(需要指出的是,35美元/盎司的黄金兑换义务,仅适用于美国政府对该体系中其他经济体政府和中央银行,而不适用于政府(货币当局)外的其他市场主体,因此,不存在“任何人,只要拿35美元就可到美国政府兑换一盎司黄金”的情况。)

特别提款权(SDR),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上述博弈过程中的一个妥协:金本位回不去了,但又不能将金融稳定系于单一主权国家政府,且“美元即将崩溃”。只是,SDR涉及的经济体多为主权国家,包括美国。而美国仍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引领者,任何“类SDR”的设计,都不得不面临这些主权国家议会、政府态度及货币政策影响。顺差国、逆差国之间的利益均衡是一个随SDR成立就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一种无关主权货币的全新货币单位,结果更可能是强化美元的统治地位。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大打折扣,并持续至今。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不满,并因此倡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就开始了。但同半个多世纪前的环境相比,目前的紧迫性要小得多。

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的二十多年,是金本位向美元本位的过渡期。在各国政府和市场的怀疑和忐忑中,体系最终正寝,但美元并没有崩溃,世界经济也没有崩溃。西方世界在历经二十多年的煎熬后发现,不少经济学家“可以放弃35美元/盎司的兑换承诺、义务”的建议,并不是安慰剂。黄金的货币属性随之弱化。

经过战后三十多年的考验,虽然美国在全球GDP总量中的比重、美国黄金储备在全球黄金储备中的比例均出现下降,但在美元同黄金脱钩后,西方货币继续钉住美元,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继续统治地位。美元因其世界主导货币地位而享受的铸币税,实际上是美国之外使用美元结算、储备甚至流通的经济体,给美国信用缴纳的税收,从而获得贸易、投资甚至社会稳定的保证。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没有经济体采用非洲某国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

1980年代以来,脱钩黄金的美元一直被诟病:没有黄金做发行保证,美元就是废纸;美元快崩溃了。过去十年,这种声音不绝于国内:中国出口那么多商品,换了一堆废纸(美元)。

即使被看作“天然货币”的黄金,其货币作用也是政府赋予的。脱钩贵金属发行准备的纸币,是交易的媒介,更是政府信用的载体,是政府信用让其交易媒介的功能成为可能。货币流通,是这种信用的让渡,拥有美元,就可以购买美国政府治下市场的任何可交易商品(实物兑付承诺)、可以购买认可和接受美国政府信用的其他市场上的任何可交易商品。

信用差别,决定了不同信用支持的货币稳定性和购买力差异,如美元和卢布。在不时传来美国滥发货币、美元崩溃的警示时,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自二战后牵引全球走上繁荣之路。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其现行制度下,法律体系、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的综合效应,使得经济自我修复能力提高;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居民财富积累的政府,带领居民战胜困难、走向繁荣。这种情况下,政府不需要依托于“天然货币”的黄金,黄金创造不了财富的。

如果美元因美国债务上限崩溃,或者一、两个国家(经济区域)在未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贸易国(区),那么这一(些)货币会发挥今天美元的作用,而不是黄金再度复出。这同黄金储备的多少无关。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没有经济体会在发挥牵引机车的作用时,给自己套上一个如黄金这样的外部羁绊。当然,新的世界主导货币会在出现时即面临美元目前的“困境”,被时刻提醒崩溃。只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的地位尚难撼动。

如战争这种极端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是远离战争或遭受战争损失最小、物产丰富的正常市场经济体货币;若因战争原因,不存在这样的经济体,那么有可能最快重整社会秩序、粮食丰沛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国家,将有权(信用)决定什么是世界主导货币。

信用货币,因发行机制的原因,理论上是持续走贬。但历史上(1980年代)黄金/美元走势证明,黄金保值并不是理性的投资建议,其保值功能甚至不如国际市场认可的奢侈品;2011年年底前的一轮黄金上涨,中国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个作用很难再现。金融市场上,黄金目前只是作为贵金属的一个品种,仍然笃信“黄金天然是货币”者及近年的中国参与者,成为国际市场炒家的对手盘。过去几年,盈亏自知。

人民币对美元信用的依附

首先,政府信用背书法定货币,目前被全球主要经济体接受并实施。人民币的发行也是如此,只是间接利用了美元信用。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美元成为人民币发行之锚,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是外汇(美元)占款的方式。

中国的储备资产中,黄金比例很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总量也靠后。人民币发行若以黄金为锚,那就是作茧自缚。“举世注目”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绩也就无从谈起。

人民币发行以美元为锚,是让美元及美元背后的美国政府信用为中国背书,这是中国过去近二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美元为废纸,即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货币均为废纸,不认同这些发钞国的政府信用。

其次,中国是美元信用扩张最大的受益者。信用纸币被诟病,缘于发行的无序,造成信用扩张,及因此埋下的远期通胀隐患。而降低这种无序,取决于包括严格预算在内的前述政府信用。到目前为止,美国货币当局的政策仍然值得信赖。在过去近二十年里,中国是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且投了最多的信任票。中国通过加入WTO,搭上全球经济增长快车,同半个世纪前的德国、日本一样,逐步积累美元储备,中国更将这些储备以美国国债的方式存储。人民币发行以锚定美元为依据,美元信用扩张,给了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信用扩张条件和底气。

人民币对美元在2015年下半年加速走贬,引得世界关注,原因是本文前述6块钱汇率对价之前,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升值18年。在目前政策下,6:1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最高点。中、美是各自独立的经济体,且均体量庞大,人民币锁定美元信用的策略,并不适合长期。而中长期看,美元不会变成废纸。

(作者为资深财经分析人士)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