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话题落地 传统企业加速靠拢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时,该模式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月16日,中关村产品发布活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首批“中关村互联网+”产品一一亮相。据记者了解,本次活动是中关村会展与服务产业联盟首次与各类市场化的产业机构合作,组织面向高新技术领域的专题产业发布推广活动,也是系列发布活动在2016年的首秀。
发布会上,联盟与京东众筹、硬蛋空间、智能硬件梦工场、北京四板等10家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借助这些平台机构资源,在展示中心持续推出智能硬件、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健康等领域异彩纷呈的产品首发活动。
进入密集爆发期
众所周知,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给各界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同时表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内容,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产业机遇正在升腾。
其实,“互联网+”不是一个新词。2012年11月14日,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直到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制造、广告、新闻、通信、物流、医疗、教育、旅游、餐饮……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传统应用与服务都在被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迁移,带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整合,形成新的平台,产生新的应用,带来产业或服务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模式将给各个行业带来创新与发展的机会。
可以说,近年“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密集的爆发期,随着线上银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走热,“互联网+”已经成为任何领域寻求发展不敢轻视的话题了。而它,承载着现代人太多的期待。
传统企业积极转型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传统产业被颠覆,谁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和一定的资源,就能所向披靡席卷一个个行业,那么,如何转型?
说直白点“互联网+”企业就是企业互联网化,而本质就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其实互联网+的转型主要顺应着现在的用户偏好,信息将越来越趋于对称化,转型成为各企业必经之路,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将成为加速企业互联网+进程的方式之一。
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未来一切商业均与互联网相关。在这样的逻辑下,未来商业有两个趋势:一是企业将重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会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内部流程。反观传统企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突出的一点是面向B端,而不知C端的情况,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市场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消化库存。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服装行业,最近几年,一些过去很辉煌的服装企业为库存所困,李宁公司的某负责人在出席一活动时曾调侃:“库存让我们从十几层楼上跳下去都不会死,因为底下全是货。”传统服装企业的生产方式面对经销商,每年开几次经销商大会,由他们来提供订货需求。这种供货会模式的落脚点是经销商,用户需求是被忽略的,卖不出去当然有积压了。
前十年是互联网的时代,后十年是互联网+的时代。许多有着上千万年产值的传统企业都在积极拥抱它:从万科、中国人寿到华为,甚至还有安吉物流这样做到整车物流业的“隐性冠军”。有着17万员工的华为也在互联网时代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从过去面向B端的为运营商服务,增加了面向P端的行业服务,再拓展了面向终端业务,2015年上半年,华为手机销售出5000万台,为了服务好华为的手机用户,华为用技术去追踪用户的反馈,例如有人用了华为的手机感觉电池不好用,屏幕太亮,在微博上抱怨,华为的客服会通过抓取这些信息主动为用户服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