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酝酿“国土中长期规划”
部委协调会议无果而终 土地集约化为重要目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 盎 北京报道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独家获悉,国土资源部下称国土部正在酝酿“中国国土中长期规划”(下简称规划)。
接近国土部的一位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目前研究中的方案较宏观,立足长远,着眼于3到5年。”
“虽然目前还处在研究调研阶段,但规划显然已经成为部里边的重大事件。2月下旬开始,到3月份就已经密集研讨了。”上述人士表示。
据悉,尚处在研究讨论阶段的规划中,对于“如何保护耕地、土地集约化和粮食问题”等话题会着重关注。
土地政策困局
宏调政策拉抽屉,时松时紧,“土地”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5月13日,国土部发出《关于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的通知》,对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进行调整,通知提出:“各地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7折执行。”这等于变相下调了地价。
为了配合宏观调控,工业地价松动。紧随其后,关于“商品房用地也要打折”的传言甚嚣尘上。年初全国“两会”上,本报率先报道的工商联 “地价推高房价的”的提案轰动一时;此后,关于“地价与房价的关系”让管理层颇为踌躇。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3月下旬,包括国土部、人民银行等主要部门开了多次协调会议,探讨“如何降地价”,几次会议之后,就没了下文。
接近国土部的一位人士表示,什么都指着“土地”,降房价要看土地;拉经济要找土地,粮食安全的根本也还是土地。而往往这几个目标之间是冲突的,并且,短期政策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就拿房价和地价的关系来看,都认为地价推高房价。谁又能知道,政府虽然把地价强行弄下来,但只要有人买,开发商又有多少积极性把房价降下来?“会不会变成土地降价,但房价不降,最终地价降下来的一块变成开发商的利润。”
其次,为了鼓励地方招商引资,把工业用地价格降下来,但是谁来保证土地产出比,拉动经济和土地的长远有序利用来说,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现在大干快上,谁来保证土地的将来。”
简而言之,各个利益方考虑的是单独的如何利用土地为自己产出最大效益,但土地管理部门则需要兼顾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地方经济,还要让老百姓住上合适的楼房,更需要关注粮食安全。所以对于中国目前的土地管理来说,需要的不仅是短期政策,更多的是统筹兼顾,立足长远的总体规划。
长远规划细则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向《华夏时报》表示,土地管理现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缺失了一个比较正式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
我们目前对于人均用地标准、土地产出率等等都有一些指标,但是却没有能真正成为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一直说土地集约化使用,但是怎么样才算集约化使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在一些大城市,城市土地的使用率较高,但是在一些新兴的小城市,粗放的使用土地屡有发生。一些地方,热衷于建设“大广场”等费地项目,这都不是土地管理部门所愿意看到的。
《华夏时报》了解到,在国土部规划中,土地集约化的科学考核指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知情人士透露,国土部2月下旬就开始陆陆续续组织专家研讨,着力设置一个统筹地方经济发展,又兼顾长远的一个科学评价标准。
规划中研究的粮食安全问题和保护耕地又是息息相关的。在讨论当中,有人提出,既要粮食安全,又要保证经济发展,“不妨到地广人稀的周边国家租地耕种。
关于商品房用地,国土部方面一直否认“地价推高房价”,所以要国土部对于降低商品房地价采取措施可能性微乎其微。有专家建议,可以缩小出让的土地规模,把原本一大整块的土地切割,分成几块供应,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加大土地供应,缓解供需矛盾。
对于保障房建设,则可以设立一个从征地开始的特殊机构。这个机构不盈利,纯公益,像开发商但是不赚钱,专门和土地部门、建委等等专门机构协调,操作具体事宜。这样就可以较大程度地缓解目前保障性住房价格高高在上的局面。
但业内人士还表示:“一个统筹兼顾的土地总体规划,放到地方上,碰到地方的GDP冲动,也许会走样。”
譬如,国土部希望商品房地价不要高得离谱,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GDP的需要,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情。国土部制定一个并不算太高的商品房用地起拍价,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控制供地节奏,导致地根紧张,最终天价地王层出不穷。
所以,国土部要对土地统筹兼顾,长远规划,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某些地方的唯GDP思维统一到大局上来。这其中更牵涉到部门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实际难度不会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