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避园区空心化,打造生物性生态 产业园进入3.0时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记者 陈岩鹏 厦门报道
吕行健用“荒凉”、“长满野草”、“空空荡荡”等词汇来形容他所看到的产业园。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行走中国近八千公里,考察全国各地的产业园项目,一些园区触目惊心的景象,震撼了这位世用电池集团公司的总裁。
“缺少产业投资的城镇化,依然是政府和开发商的炒地皮行为,而仅靠炒地皮是空洞而不可持续的。”12月19日,在厦门召开的“2015-2016全球PE投资之旅跨年全国巡回论坛”上,吕行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由地方政府主导园区开发的模式已走到尽头。吕行健提出,应摒弃1.0物理性招商,超越2.0化学性投资,建构3.0生物性生态。
在他的生物性产业科技园发展规划中,除了土地供给及外部配套服务由政府承担外,其余工作均采取企业主导下的公司化运作的方式,园区开发及商务运营由专门设立的产业科技园投资发展公司负责运营,区内企业的招商、投资、组织、协同由产业龙头企业来做,资本融通及并购辅导由金融公司来做,一切由市场决定、企业主导而非政府。
政府主导之痛
所谓1.0物理性招商,针对的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第一代工业园区。进入工业园的企业没有太强的关联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拼凑性质。后来兴建的产业园,因园区内的企业在产业链上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被称作2.0化学性投资。
在吕行健看来,尽管一代和二代有所差异,但从运作模式上看,它们都属于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从政绩角度出发倾向于立竿见影、经济效益高、回报快的领域。”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杨帆称。而产业园区从投入到产出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一般为3到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以至于地方政府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来投入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性的行业。
部分地方政府怕“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对科学规律的不熟悉和对市场把握不准,园区投资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政府在园区的投资建设上非常谨慎。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速下降的新常态下,园区招商引资的环境发生改变。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投资者意愿降低,有效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缺乏有效途径,大量资金处于闲置状态。
吕行健调研发现,在新经济的冲击下,当前传统实体经济普遍面临着技术落伍、利润下滑、人才流失和资金短缺的挑战,投资者不愿意把资金投给实体经济。
“过度投资和货币超发,致使大量资本涌入虚拟经济导致了金融的泡沫化,一进一退,大量资金抽离实体经济,又导致了产业的空心化,这对实体经济来讲,是最大的不利因素。”吕行健称。
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园区不能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一些园区引进的大项目、大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土地指标限制、规划调整等多方面原因,土地圈而未建,项目建而未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园区新引进的招商项目投资进度延缓,部分项目投资开始观望,有的项目因资金缺乏而停工,直接影响了项目开工建设的进度。”一位主管部门的官员称。
生物性生态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地方经济应该这样做,一定要用产业的思维来发展地方的工业经济,浙江推出的‘特色小镇’,实际上就带有产业化思维。”吕行健称。
本报记者梳理近20个省份最新公布的本省“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发现,产业园区建设是很多省市准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点,尤其,大多数省份都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重点布局与此相适应的产业园区。
中国产业园区国策委员会高级顾问陈举认为,一个好的园区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哪个城市政府对园区都很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不要在那里搞园区。“与资本市场对接畅通,如果没有资本对接,企业在这儿很难发展。”陈举说。
值得关注的是,历经了“粗放式发展”的产业园区行业,在工业用地集约化、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工业用地存量盘活等一系列中央及地市用地法规政策相继出台后,市场化发展路径持续深入,产品标准化及盈利模式日趋明朗。
吕行健提出构建3.0生物性生态的构想。他说,和化学性产业园相同的是,生物性的产业园也搞集群化和规模化,但与前者最大不同的是,以前的产业园在组织形态上都是政府主导型的,而第三代产业园则是完全采取企业化、公司化运作的,是一个更健康、更具市场化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此外,吕行健特别强调,新型产业科技园必须将产业与金融有机融合,即通过产业金融创新,实现“产业帮金融落地,金融助产业腾飞”的协同效应。最后,鉴于产业园的规模较大,产业园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紧密跟踪最新技术创新,以避免因新技术革命而被整体淘汰。而这也是产业科技园中的“带头大哥”——核心龙头旗舰企业的重大责任。
世康博新能源产业科技园就是吕行健精心打造的3.0生物性的生态产业科技园,由地方政府、运营公司、核心企业和金融公司四大要素构成。其中,地方政府负责土地供给和配套服务,产业园运营公司负责园区投资开发和商务服务,核心企业负责组织关联企业入驻并对其提供资本、技术支持,金融公司则负责以供应链金融为核心的各项金融服务。如此,“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从而发挥集群化、生态化的经济效应。
“生物性产业科技园的规划,是建立在产业金融理论及其工具创新基础上的。毫无疑问,没有产业支撑的金融投资是空的,而没有金融帮助的产业发展是慢的。产业金融的有机融合,正是为了实现金融‘实’和产业‘快’的目标。同时,为了避免‘同园相争’,实现生物性的产业链效应,必须要有一个龙头企业,以其足够强大的能量整合、‘号令’产业链条上其他企业的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助协同效应,这样的产业科技园才能成功。”吕行健称。
吕行健的设想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心,实施“云管理”,将园区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结合在一起,形成科学的决策系统。以“世康博新能源产业科技园”为例,其核心企业是世用电池集团,通过构建“中心+通道+平台”战略矩阵,集合研发生产、销售通道、供销平台,从而形成强大而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