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先“磨刀”再“奔跑” ——专访积木盒子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董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林海 北京报道
积木盒子的三位创始人此前的职业背景分别是金融、互联网和技术,这是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非常互补组合。用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董骏的话说,就是“像搭积木一样”,这也是积木盒子这个公司名称的由来之一。虽然公司的名称显得有些另类,但积木盒子其实是互联网金融领域里的主流平台之一,一直居于一线阵营之列。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和积累,积木盒子正开始尝试进行转型升级,为客户提供更“深”更“重”的服务。董骏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企业要做的是先做好基本功,即先“磨刀”再“奔跑”。
让良币驱除劣币
《华夏时报》:这几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但涌现出来的问题也非常多,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甚至有人认为这个行业发展得过快,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
董骏:一个行业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判断一个行业健康与否,不在于看这个行业有没有问题,而在于看这个行业能否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
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正面、反面的新闻都不断出现,只不过反面的新闻更容易抓人眼球,所以给人一种这个行业负面问题不断的感觉。但总体而言,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情况。
另外,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和细分化一直在提高,从规模上排名较前的几个平台所占的市场份额特别大,而且占比还在不断提高。这个整合、细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地把所谓的“劣币”驱除出去,把“良币”给留下来。留下来的“良币”在竞争环境相对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就能够越做越好,也可以把资源和时间投入到客户服务、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核心能力的建设上来。
《华夏时报》:这个行业出现这些负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董骏: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有的人本身就是带着作恶的动机进入这个行业的。互联网天然具有隐秘性,你要通过一个网站或者APP客户端去获取别人的信任,其实有时候没有那么难。
第二个就是能力问题。因为金融本身门槛很高,不是谁都能把它做好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和积淀,需要非常强的团队才能够控制好局面,而很多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团队并没有这样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崩盘、跑路基本不外乎这两个原因。在这两个原因中,作恶导致的问题更加严重些。
《华夏时报》:对于那些带着恶意进来的人,如果其资产是不真实的,客户能不能在网上通过正常的程序提前发现?
董骏:在早期行业不完善的阶段很难。如果这个平台尽力地去掩盖的话,客户一般是很难发现的。很多领域的互联网业务也是这样的,就像电商发展早期时你在网上买一台电视机,因为你摸不到它,对方真的在那个时间点给你一个假的电视机,你也没有办法,你也已经进行支付了,当然随着行业愈发成熟后来风险保障也加强了。
《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已经于今年7月份发布,这个《指导意见》的要求相对比较合理,极大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事实上,如果监管早一天出台,可能好的公司就可以早一天获得很健康的发展环境,坏的公司能够早一天出局。
利用大数据技术管控风险
《华夏时报》:积木盒子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什么水平?整个行业的不良贷款是什么情况?
董骏: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技术性的。我知道外界一直比较关注各个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率,但这个确实不太具有可比性。在金融行业里,只要融资需求是真实合理的,它就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金融资产。
不同的金融资产有不同的风险定价。有些类别的资产,其不良贷款率本身就要高一些,比如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就要比抵押类贷款的高一些,但是风险定价也不同,也就是说有时候简单不良贷款率指标并不代表一个平台的运营健康程度。
所以,很难抛开一系列假设用一个平台的不良率去对比另一个平台,每个平台的风险定价不一样,它的融资利率不一样,它的目标市场不一样,它的专注不一样。就像在一个银行里,有风险相对高的信用卡业务,也有风险相对低的个人住房按揭业务。就我们积木盒子而言,我们专注好几类资产,每类资产的风险都不同。
我们的个人信用贷款资产,其不良贷款率或者说潜在的不良贷款率,目前大概在5%以内,在行业内算是比较低的。至于抵押类资产的坏账就非常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整个行业的情况都是这样,主要的坏账都集中在信用类资产上。
《华夏时报》:坏账一旦出现,我们后续是怎么处理的?
董骏:我们有一整套类似于银行信用卡的资产管理体系。贷款一旦形成,我们就会启动正常的贷后管理流程。在逾期或违约的情况下,我们有催收中心去催收。如果催收中心在一定时间以内没有把贷款催回来,那我们就外包。这基本上都是银行的标准动作。
另外,我们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团队,这个团队的工作就是整理挖掘各方面的数据来对我们每个客户进行画像,利用大数据来进行风险分析。
《华夏时报》:咱们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的数据来源有哪些?
董骏:这些数据有很多来源。首先市场上有很多的第三方数据公司,很多的互联网或者技术公司最后都变成了数据的提供商,比如运营商、银联和各种各样的电商等,我们可以从这样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拿到脱敏后相关的数据。第二,我们可以能够通过公开市场的挖掘获得数据,比如法院的数据、媒体的数据等都是公开的,我们只需要设计一个足够好的程序,去把相关客户的这些数据精准地挖掘过来就可以了。第三,客户不断在平台进行交易或者进行消费时,都会留下历史数据。当然,这些数据都是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我们平台上,5万块钱以内的信用贷款我们不需要见到本人,纯线上审批的,五分钟之内我们就可以告诉客户贷款申请是否能通过。
未来的机会在于做“深”
《华夏时报》:积木盒子主要针对的是哪一类目标客户群体?平均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董骏:我们从第一天起就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于为相对年轻一代的客户提供服务。当然,我们的客户也有两端,一端是信贷一端是理财。在理财这端,我们的客户群体相对年轻,90%的客户都是40岁以下的客户。我们知道有很多平台,它可能更专注于高净值的客户,它的客户年纪稍微大一点,但我们不是。在信贷这一端,我们主要还是做非常小的小微贷款,很多是消费型的贷款,这里头年轻人的占比也相当大。
我们的投资回报应该说非常合理,债权产品大概是8%的平均利率。和其他平台相比,我们的利率是相对比较低的,低的主要原因是在我们另一端对接的资产及增信措施组合下来相对比较安全。反过来,低利率表明我们资金成本更低,我们可以服务的客户种类就会更多一些,能够承担的风险也能更多一点。
《华夏时报》:你之前提到行业的集中度正在提高,这是否意味着新加入者的机会不多了?
董骏:这要看你做哪一块。如果是做技术,比如风控技术,那永远都有机会。但是如果要搭建平台,特别是P2P这个入口,那机会就很小了。如果现在是从零开始,而目前在这个市场上获取客户的成本已经特别高了。此外,由于整个资本市场的遇冷,风险投资机构现在对于早期公司也比较谨慎,最近主要的投资都围绕发展成型、规模比较大的公司。总之,对于P2P来说,新加入者的启动成本特别高,承担的风险也很高,互联网金融领域还有很多其他的入口,最好冷静观察再启动。
除了入口之外,你还要找到一个可以做“深”的模式。像简单做流量、买客户这样“浅”的模式已经没有太多的机会了,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你能做得过BAT吗?所以,黏住客户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的,除非这个客户所需要的服务是特别“深”的,这个“深”应该是自己独特的能力。
以前我们都是做轻做浅,该其他人做的就让其他人做,自己的平台只拥有个交易功能。但现在完全不是,现在是要做重做深,只有你重和深,你才有你独特的壁垒和相应的核心优势。否则在已经出现这么多平台的现在,很难在这个市场里再去分一杯羹。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特别大的市场。我们一直都说这是互联网开始改造传统行业以后遇到的最大的机会。这个跑道很长很长,再往后面发展五到十年都有空间,但问题是你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去发展,你是先磨刀还是先奔跑?我们是选择了先做基本功,先往深处做,而不是盲目地去扩大量。积木盒子的交易量在行业里一直都不是特别高的,因为我们觉得,如果我们的基本功做好了,台后极其有效了,量的提升还有很多机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