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60美元高油价悬疑

作者:王冰凝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5-15 22:20:00

摘要:“通胀杀手”离奇飙升 导演A股“神油行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放不开的价格体制,注定让超越不了的轮回成为中国石油行业难解之痛,同时也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难解之题。
    5月12日,受经济复苏迹象初显、美元疲软和投资者疯狂追捧的推动,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在开盘后不久就迅速飙升至每桶60.08美元,创下6个月来最高交易价格。自今年2月触及每桶略低于34美元的底部后,国际油价已经累计回升超过70%。13日,受美国零售销售数据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下调全球原油需求预测影响,油价略微回落。
    国际油价冲高一跳,随即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
    5月13日,国内沪深股指均高开高走,收盘时中石油已经大涨6.07%,盘中最高触及13.40元,受中石油等权重股推动,上证综指更是强势拉升,盘中刷新本轮反弹新高2670点。
    据Wind资讯统计,当日申万采掘指数上涨4.17%,煤炭作为原油的替代性能源,其历史价格与原油存在极大的正相关性。当日,受国际油价冲高提振,煤炭股走强,金牛能源、平煤股份和中煤能源分别上涨8.38%、7.36%和7.14%。而煤炭股中的最大权重股中国神华,4月23日以来,已经从每股22.72元涨到了27.19元,与中国石油一起,导演了A股的“中国神油”行情。
    不知不觉中,高油价时代又来了?60美元的标志意义,是一个连锁反应的开始,投资市场、产业经济、宏观经济随之而动。A股发动“中石油行情”,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箭在弦上,而本周刚刚公布的4月继续“通缩”的国内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数据,在未来某个时点就有可能被改写。
    油价童话般的“60时代”,也将引发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悬疑:A股的“中国神油”行情会持续多久?通缩的CPI和PPI何时反映出油价的通胀面,进而引发货币政策调整?去年在油价套期保值上跌了大跟斗的国内企业,又该如何面对?


成品油价格追涨
部分地区批零同价
    5月12日,距离国家发改委公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仅4天。
   “上次国内成品油调价时国际油价是43美元、45美元左右,从现在的国际油价看,我觉得国内成品油价格有上调空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预测。
    根据《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中石化内部人士认为,按照《办法》,目前国际油价较此前低点已达到了连续22天日均涨幅超过4%的幅度,最近极有可能进一步上调油价。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则预计,近期汽、柴油最高零售价可能上调每吨500元左右,调整幅度分别为8.8%和10%。
    一位贸易商告诉记者,近几日市场受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和调价预期的影响不断加深,多数批发商对近期调价信心百倍,赌涨心理强烈。
    中石油和中石化通过控制出货量使市场资源偏紧,而大贸易商看好后市赌涨惜售,国内大多数地区成品油批发价已经涨至发改委最高限价,部分地区则是批零同价,但因市场调价预期较为强烈,仍有批发商有意进购。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华南地区中石油和中石化继续执行到位价格,将成品油批发价提高至最高限价,仅有刚上市的中海油柴油挂牌价格偏低;华北京津冀豫地区汽柴油价格继续上涨,其中北京地区中石化的国标0号柴油价格自5月12日连涨三天,已经涨至批零一价的高位;华东华中等地中石油和中石化汽柴油价格基本已经逼近批零一价的高位。
    对于国内石油巨头在市场联合推价,有业内人士批评说,因为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不充分,给处于垄断地位的石油巨头联合推价的空间,从而实现其增加销售量并实现效益更大化的目的。
    “但是,国内石油巨头操纵国内市场却无法掌控国际市场,导致其在国际市场的反映较差,常常逢高买入,逢低时却忙于消化库存,没有能够从国际市场储油,也导致其盈利水平在国际市场相对较差。”这位业内人士认为。


油价影响滞后半年
与CPI背道而驰

    与国际油价走高、国内成品油价追高的红火景象背道而驰,国内的CPI指数和PPI指数双降,实体经济呈现通缩现象。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物价数据:今年4月份CPI和PPI均同比下降,且降幅都比上月有所加深。4月份CPI同比下降1.5%,跌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同比负增长;PPI的降幅也出现扩大的趋势,同比下降6.6%,而3月则是下降6%,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
    油价走势产生的通胀风险与通缩的实际为何出现背离?
    “这是中国现有石油体制导致的市场反应相对迟缓,CPI和PPI滞后于国际油价约半年,从而使得国内出现了通缩现状和通胀风险并存的罕见景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
    陈凤英分析,在中国,“油价对两个物价指数的影响一般会滞后半年左右,所以目前CPI和PPI指数双降,实际上是受到了去年以来油价走低遗留的影响。”陈凤英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国政府对油价的宏观调控,使得国内石油巨头逢高买入后要消化库存,导致其对国际油价的市场反应相对迟钝,也使得国内油价对CPI影响的滞后效应更长。而在美国,这种滞后效应非常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的解释也相近,两个物价指数的继续下行,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负翘尾”因素在起作用;同时,CPI下行主要受猪肉等食品价格下跌影响,PPI下行可能是因为工业正经历二次去库存化。
    对于国际油价的下一步,东华期货首席分析师陶金峰认为,近期国际油价有可能继续围绕55-60美元一线波动,由于美国各项经济数据并不乐观,一旦油价在55美元守不住,则有可能回到50美元左右。
    “目前看,油价再回落到50美元以下的几率很小,未来国际油价可能会在50-60美元之间波动,如果美国经济三季度出现正增长,国际油价下半年有可能冲至70美元。”陈凤英说。
    对于CPI和PPI,陈凤英则认为,去年以来的油价走低对国内CPI和PPI的影响可能要持续至下半年,然后中国经济转而进入“通胀”。


国际投机商投机
国企何以应对

    既然油价牵一发而动全身,油价改革也理应成为国内宏观调控的明确手段。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位业内专家,都感觉国内石油产品定价机制的不敏感,导致了不少问题。
    除了使得大型国企在海外石油市场屡跌大跟头外,“油价和CPI、PPI的半年延迟,自然引发了一个问题,货币政策是从CPI着手的,一个延迟了半年才反映真实情况的CPI,不是也要造成货币政策的延迟吗?”
    另外,正是因为国内成品油价由政府指导,没有市场化,反应较为迟钝,也使得国际投机商一直紧盯中国。油价重返“60时代”,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去年在油价套期保值上跌了大跟头的国有企业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据陈凤英介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中航油事件是一些国际投机商传诵的“经典”案例。“我曾听到一位期货人士向我讲述,他怎么协助一家英国投机商给中航油挖好陷阱,从中牟取了暴利。”陈凤英说。
    除了中航油,由于去年国际油价大跳水,做了多年燃油套保的国航和东航都在套保业务上出现了巨额浮亏。东航2008年亏损的139亿元中,由于燃油套保产生的浮亏高达62亿元,国航的油料套期公允价值亏损更大,达74.72亿元。
    “除了航空业国企,国内石油企业也常常是逢高储备国际原油,一旦油价走低,又陷入消化库存的尴尬,无法去逢低买入,这都是国内石油机制下导致的市场反应迟钝。”陈凤英说,石油市场是有周期和轮回的,但由于滞后于市场,国内的大型企业却始终无法跨越这种轮回之痛。
    而中国能源网韩晓平则认为,中国尽快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让大型国企学会套期保值是当务之急,“学费总是要交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