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BIT能否给出定心丸
实话实说了,从来都很乐观的人,难免都对经济形势感到紧张,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投资再不能大干快上,外贸出口不能指望,消费根本不是短期能够依赖的事,把工厂厂房改造成创业空间,对此我们也只能付之一笑。
这不仅是政府和企业家的事,更是你我的事,就业、工资和消费能力,这些都将取决于经济的增长。到哪里去寻找新的增长点?不如回到原点去寻找。什么原点?改革开放的原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不就是两个词吗,改革和开放。
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久之前的答案还是通过改革释放活力,现在的新方案则是通过开放来推动改革。这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决策者的决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9月15日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似乎在为中美BIT铺路。中美BIT谈判于2008年正式启动,迄今已进行了19轮,今年6月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同意在9月份交换第二轮负面清单。
有意思的是,就在9月15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保尔森基金会联合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支持高标准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也就是BIT。
有94位美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在这封信上签名,其中包括苹果CEO库克、巴菲特、彭博创始人布隆伯格、扎克伯格、波音CEO米伦伯格、对冲基金桥水的达里奥、可口可乐CEO穆泰康等。保尔森基金会的主席保尔森更是在信中直接表示:“BIT将进一步向美国商界开放中国经济,将创造更多美国工作岗位,使美国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
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市场对美国的进一步开放,而是有着更深的意义,在世界经济的如此关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项高规格的双边投资协定,不仅会给中美两国带来投资机遇,共同拉动世界经济,更会给世界经济提供一个高标准的范例,会不会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就此转折的定心丸,也未可知。
具有深意的是,这封联名信是将中美的这个BIT和WTO联系起来的,“正如中国2001年加入WTO刺激了双边贸易的大幅增长,完成BIT协定将为中美各自的投资体系提供更大透明度和一致性。我们相信跨境投资增加将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给商业关系带来新的势头,并加强已经建立的经济基础”。
这种对外开放和投资的呼应明显是默契的,就在9月16日中国商务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习近平主席访美是今年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头等大事,将对两国关系和双边经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其中,“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会在这次访美过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再回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第十六次会议,会议强调了,“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核心,坚持内外统筹、破立结合,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恰好就是重新一轮更高规格的对外开放的声明。
中美BIT能否给中国经济一个定心丸呢?现在还不好说。但就像高盛亚洲董事长史华兹在8月份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所说的一样,“BIT是中美关系的历史性契机”。大家想不到的是,史华兹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份投资协定将有助于稳定波动的中国股市,因为双边投资协定可以加快对外资投资者开放市场,进而丰富投资者基础,并有望降低市场波动性。史华兹预见,在中国伴随着投资协议的敲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养老基金和其他资产管理公司加入市场,为市场带来长期资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