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

作者:禾刀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8-20 00:07:57

摘要:王石曾称,自己非常信奉巴顿将军的那句话: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

禾刀

    王石曾称,自己非常信奉巴顿将军的那句话: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有人曾问王石最尊敬的企业家是谁,王石给出的答案不是全球首富巴菲特或比尔·盖茨,也不是华人首富李嘉诚,而是在71岁时跌倒、74岁时又义无反顾爬起来的褚时健。

    “烟王”和“橙王”,是褚时健身上两个最为显著的标签。作为褚时健忘年之交的蒋贵友,通过多年对褚时健的“近距离采访、观察”,本书中将褚时健的人生拉向了更远的童年。书中除了展示褚时健童年的趣事外,还披露了褚时健在云南边纵的8年游击岁月。特别是作为边纵游击战士,在为渡江战役的解放军征粮时,褚时健表现出过人的群众工作能力。另一个常不为人注意的经历是,在成为享誉中外的“烟王”前的“文革”时期,褚时健一边接受批斗,一边还盘活了长年亏损的地方糖厂。从这些经历来看,褚时健抓企业算得上得心应手,后来成为“烟王”看似传奇,实则并不神奇。

    如果说褚时健在成为“烟王”以前的道路,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那么在52岁走马上任玉溪卷烟厂厂长后,褚时健开足马力,用业绩证明了转型的成功。同海尔的张瑞敏一样,创业初期褚时健面前摆满了传统国企的所有病灶:制度混乱、质量低劣、消极怠工、效益极差……张瑞敏用一把大锤砸出了海尔的质量金牌,褚时健则通过亲自抓出的“锅炉效应”,让拥有两千多名员工的烟企打了工作效率低下的翻身仗。站在今天的视角回首,几乎每位企业家身上都有许多这样带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创业故事,作为那批曾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企业家而言,强内功,带领员工砸破“大锅饭”和“铁饭碗”,这是国字号企业站稳脚跟、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褚时健掌印玉溪卷烟厂的18年,将“陷入亏损的小烟厂打造成亚洲最大的烟厂”,共为国家创造利税990多亿元,而其个人总工资收入不过60万元。同样曾执掌国企帅印的柳传志,通过股权改革,顺利实现联想的新生,而褚时健则在71岁的人生关头身陷囹圄。“褚案”的爆发成了国企MBO的一个分水岭,加之当时舆论对国企管理层买断改革的质疑,不少地方的国企股权改革迅速搁浅。

    包括王石在内的许多知名企业家毫不否认此时的褚时健跌到了谷底,除了他的企业生涯戛然而止,还有他个人遭遇到中国人最大的伦理悲剧——白发人送黑发人——女儿褚映群在狱中自杀。

   在外人看来,74岁保外就医的褚时健人生已入夕阳,沉重的打击令他尚难颐养天年,更别说东山再起开始第二次创业。尽管挫折连连,然而没有人会料到这位走出高墙的古稀老人依然会选择回到熟悉的企业岗位,更没料到他会选择与原来卷烟完全不同的橙子种植行业。闻讯赶来的王石当听到这位“70多岁的创业老人,大谈80多岁以后的场面”时,看到的分明是这位老人浑身上下散射着一种愈挫愈勇、任你百折我不挠的企业家精神,而这种企业家精神,形如褚时健执着人生的“命根”。

    近年来,中国最缺企业家精神的声音越发振聋发聩。张维迎将企业家精神概括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同时认为“还需要一些精神——冒险、不满足和英雄主义”。从糖厂到烟厂再到今天的“褚橙”,褚时健的身上至少充分体现了张维迎所概括的“不满足”和“英雄主义”两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也认为,“企业家精神他们宝贵就宝贵在他们能够承担风险”,也就是说不怕挫折和不怕失败。75岁时的褚时健如此畅想80岁的未来,不仅是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还有对自身健康和心志的充分自信。也许,这正是柳传志之所以认为“像褚时健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很难得的”原因所在。

    其实褚时健不只是不怕挫折的标签,与时俱进恰恰是他当年成就“烟王”声誉的重要原因。当年他在全国卷烟行业率先进口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将烟草品质管理延伸至田间地头。今天“褚橙”虽然声名鹊起供不应求,但老人对于品质依然毫不松懈,更值一提的是,“褚橙”快速加入了“互联网+”行列。这位近90高龄老人的思维难以想象的还有,与不少人大呼电商假货多防不胜防的观点不同,褚时健反倒认为电商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来节约了成本,二来杜绝了假货”。

    74岁创业、82岁致富、86岁收入过亿、87岁建成禇橙庄园。二次成功创业的褚时健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十分复杂的特殊人物。从这位特殊人物的身上,柳传志看到了过去作为国企领导人的人生歧途。64岁的王石则看到了人生未来的又一灿烂前景,前不久他就坦承,“褚时健74岁创业褚橙,84岁褚橙成为一种励志橙,我们的国土面积中戈壁沙滩的比例很高,我受褚先生的影响,70岁以后想要去戈壁滩种庄稼”。

(作者系独立书评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