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靠”的天津,出路在哪里?
罗天昊
悲剧已经发生,反思持续发酵。
滨海爆炸,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天津的发展模式之困。因为滨海新区的午夜爆炸事件,天津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同时,也引起了对于天津的巨大反思。
在此前的京津冀一体化中,天津的角色尴尬,而未来随着河北完成经济和社会腾飞,天津未来堪忧。为此,天津将如何应对挑战,实现破局和突围?
重化工的模式需要反思
本次起火,来自化工行业。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天津不够丰富的产业结构,导致对于重化工业的倚重,才最终导致各种隐患。
天津的高速增长,依靠的是海量投资。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在天津布置了大批重点工业项目。2009年,天津的总产值为7500亿,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了5000亿,达到5006.32亿元,增长47.1%,为近18年来最快增速。占GDP的比重,创纪录地达到了75%以上,居国内城市最高之列。其后一直到2013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才与全国持平。2014年,略低于全国。
而自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其累计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数万亿,十年内投资如此巨大,在国内罕见。
得益于天津的特殊政治地位,作为天津“特区”的滨海新区,一直获得了巨大的关照。各种大型央企、国企,纷纷落户滨海。天津的高速发展,是国家的政策红利所致,而非内生性增长。
重剑刚猛,有失灵便。
天津的大投资、大项目模式,虽然能够短期内拉动经济,但是,过于依赖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而缺少内生性、竞争性企业,是天津的硬伤。未来,天津需发展大众工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平衡。
而轻重工业的失调,也导致天津产业结构的失衡。过去天津的发展,尤其是滨海新区,靠的是重化工业,这种企业块头大、产值高,短期冲击经济总量,非常有效。但是,失衡的产业结构,对于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目前天津八大优势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分别达到40%、15%、15%左右,而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共计只占10%左右,其创新驱动能力不高。尤其在石化、钢铁、汽车等产业遭遇重挫之后,难以寻找新的增长点。
去重工业化,逐步均衡产业结构,才能使天津摆脱石化等产业的依赖,杜绝大爆炸这种事件的发生。
“两不靠”的天津
天津的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和各个部委、央企的垂青与照顾,但是,未来10年国家是否仍鼎力支持天津,难以确认。新一届政府将改革重点,重新转移到上海,同时,在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到区域均衡发展,未来对于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内陆区域的振兴,相信国家将投入更多,天津的资源优势即将被稀释,天津对此需要有高度的紧迫感,加快发展本土产业,振兴民营经济。
此外,天津虽贵为直辖市,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领先。2012年,天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626元,而同期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天津仅略高于全国水平。而同期的北京为36469元,上海为40188元,均远高于天津。珠三角的深圳、东莞等城市,更非天津可比。作为省一级统计单位,天津也仅位居全国中等水平。而在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天津更多是依靠投资拉动,未来是否仍能保持持续高速发展,值得怀疑。
此外,天津虽贵为直辖市,但是身居北京之边,天津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方面,吸附能力远不如北京。建国初期,北京的经济总量大约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天津的二分之一,但此后形势大变。北京凭借首都的特殊地位,不仅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成为北方经济中心。100%的中央部级机构集中于北京,在100多家央企中,有超过50%以上的央企总部驻扎北京,这两大因素,注定了北京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这两大资源,使北京具备无与伦比的吸附能力。所以,北京限车也好,限房也好,全国精锐,亦不得不迁居北京。
甚至,在经济和社会改革领域,天津与北京相比,并不领先,比如在北京的21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有800万,占常住人口的总比重达到38%,接近40%;而在天津的1400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大约仅400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不到30%,天津相对北京,人才吸附能力差别巨大,而这背后也体现了城市包容能力和开放程度。前不久关于天津限购的争议,根源就在于此。天津限购,首先伤害到的是外来人口,由此,很有可能导致外来人口的精锐迁移,天津对于人才的吸附能力将进一步降低,这对天津的未来发展将是致命的伤害。
天津不仅资源比北京少,更兼改革力度不足,这才是最大的忧患。
在市场体系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则比天津更有优势。尤其是广深,民营经济发达,本土产业繁荣,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其独特的魅力,令千万人神往。
天津在市场与政治地位两大体系中的夹生地位,使其未来发展危机重重。
(作者为国资委商业科技 质量中心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