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反垄断指南》一年内公布 汽车反垄断“利剑”高悬

作者:金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8-15 01:35:46

摘要:8月7日上午9时30分,在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改委对面一间可容纳50人的会议室里,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通用、吉利、比亚迪等在内的主流整车企业,博世、马勒等大型跨国零部件制造商,国机、利星行、广汇等经销商集团,以及北京北亚汽车交易市场相关负责人在此聚齐。

《反垄断指南》一年内公布 汽车反垄断“利剑”高悬


    8月7日上午9时30分,在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改委对面一间可容纳50人的会议室里,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通用、吉利、比亚迪等在内的主流整车企业,博世、马勒等大型跨国零部件制造商,国机、利星行、广汇等经销商集团,以及北京北亚汽车交易市场相关负责人在此聚齐。

    这样的场面,在国家发改委重拳出击汽车业反垄断领域的近两年间并不鲜见。而这一次,发改委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汽车业反垄断指南》起草工作会,听到来自汽车全产业链各方利益代表者就汽车业反垄断的观点碰撞。

    “歌功颂德的话不要讲,直接讲问题。”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相关负责人落座后的一句开场白,为在这之后长达近四个小时的会议定下了基调。

车企的困惑

    “拍苍蝇还是打老虎?”这似乎正是当下汽车业反垄断行进过程中,来自汽车企业最大的困惑。

    “实话说,到后来我们甚至都有些困惑,到底下多大力气管理经销商是不违规的,怎样管理经销商算是合乎反垄断法律相关规定的。”8月7日沟通会现场,一位来自一汽-大众奥迪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现场宝马汽车相关负责人也有类似的疑虑。“比如整车价格控制,如果经销商自愿接受指导价形式,那这样的指导价是否存有合理性?再譬如,一款新车型刚上市时,可能会有经销商对新车型加价销售,这时如果厂商出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做出限制最高价限定是否也存有合理性?”

    事实上,这样的不解与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汽车业在长此以往的竞争环境中已然形成的厂商关系与业态格局——根据现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汽车品牌经销商应当在汽车供应商授权范围内从事汽车品牌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活动。”而“授权”二字,却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汽车生产企业对经销商的管制力度。

    “诸如设定经销商转售价格、俏销车型与滞销车型搭配销售,原厂零配件搭配销售等商务政策一直以一种理所应当的形态存在。”一位汽车大型交易市场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

    “前两年,可能各大汽车品牌都认为我们自己不会犯法,因为我们所有做汽车的(企业)长久以来都是按照授权制度这样做的。”上述奥迪负责人坦言,“通过反垄断处罚和对反垄断法规的深入了解,我们也意识到有些做法是违法的。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之下,经销商的价格不能碰,最高你不能刻意去限,低了也不要管,尊重市场行为。”

    收到汽车反垄断史上最大单品牌罚单的奔驰相关负责人也在会议现场表态,“接受反垄断调查和处罚后,我们也从整体业务行为上做了深刻反思,并把违反垄断法的行为规定全部找出来,作出了相应调整和取消。”

市场变化与供应链争议

    在汽车业反垄断意欲打破汽车企业对经销商的纵向垄断,不允许汽车企业向经销商不合理施压的同时,汽车品牌授权备案制度的取消也在另一维度上助推了营商关系的转变。

    经销商身上的枷锁打开,在诸多整车企业看来,不受“管控”的经销商在新形成的竞争业态中也将产生新的问题。

    “以奔驰为例,我们目前在国内有四百多家经销商,坦白说,如果没有厂家额外补贴,盈利的经销商比例低于50%。单车亏损也在继续加大,像奔驰的某些车型在我们给经销商的补贴政策以外,(售价)还要再低个五六万甚至七八万,并且是量产规模很大的车型。经销商价格竞争可能会从合理到低于成本线。”在奔驰相关负责人看来,仅进行补贴而不做出相应管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销商与整车厂利益之间很难找到持续发展的平衡模式。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汽车售后领域中,放开车企授权,建立独立售后市场也备受争议。“如果售后全部放开,现在的法律体系和诚信体系是不是健全?汽车不是简单的器械零部件的装配问题,发动机控制以及运动件控制都十分复杂。比如奥迪一款A6车型上有126个CPU,一个独立的小维修店不可能配置这些东西。”前述奥迪相关负责人有些担忧。

    而在大型零部件制造商看来,放开授权与否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有很多不明之处。博世相关负责人坦言,“汽车大部分零部件基础开发是由零部件企业来完成的,我们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进行基础零部件的开发,车企通常会提供模块接口数据和尺寸规格变化要求二次开发,但却不允许我们将二次开发的产品向售后市场销售。”“零部件开发的知识产权归属在实践中并未明确区分。”马勒相关负责人也持类似观点。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行进口车、汽车电商、O2O上门养护……越来越多的新概念接踵而至,也为汽车业反垄断领域带来更多待解难题。

《指南》公布时间明确

    “我们愿意只在‘安全港’里做事。”上述宝马相关负责人坦言。不过,在其看来,“安全港”应有明晰的界限。“我们很想知道的是,哪些具体情形被允许,哪些具体情形不被允许。”8月7日沟通会现场,捷豹路虎、吉利、比亚迪、现代中国、上海大众等到场负责人也表达了同样观点。

    在汽车企业有意愿主动遵守反垄断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一根明确的“红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些确实需要执法机构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有合法性空间,哪些事情是完全不可以做的,这在欧盟和美国市场的反垄断领域都已有相关指引、条例和案例。” 发改委价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这也正是正在酝酿之中的《汽车业反垄断指南》的意义所在。

    如诸多汽车企业困惑的纵向价格问题,在《汽车业反垄断指南》起草工作组成员、社科院学者苏华看来,“目前大部分汽车企业的理解还有一些偏差。”苏华表示,“厂商可以设置最高转售价,但最高限价在实际执行中不得转化为固定转售价或限定最低转售价。此外,在极为特殊的具体条件和情形下,厂商设置最低转售价也是有可能依《反垄断法》第15条主张豁免的。指南将对纵向价格问题做出细化指引,解释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思路,希望给业界提供更多的合规确定性。”

    今年6月12日,国家反垄断执法部门在其组织召开的相关筹备会议上宣布,针对汽车业的首个反垄断指南正式启动草案制定工作后,执法部门制定了一份反垄断调查问卷分发给汽车制造商、配件制造商、经销商集团等。 

    “我们希望指南一定要有前瞻性,包括互联网+电商、新能源、平行进口等新事物出现会给我们的市场带来新的冲击,同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管理,希望在指南中能有所体现。”广汇汽车相关负责人作出如上建议。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第一轮问卷调查,接下来还会根据问卷答复做出更详细、更深层、范围更广的问卷调查和后续调研,充分了解整车企业、经销商、配件供应商以及消费者的想法。”8月7日,发改委价监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透露。

    在汽车业各组成部分“头脑风暴”过程中,更清晰明确的“红线”正在到来。在发改委价监局预期的时间节点中,“《汽车反垄断指南》有望在今年年内完成初稿,并在一年内公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