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京津冀的投资力量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7-22 21:22:16

摘要:我们必须把GDP当回事,但是GDP的未来可能不在互联网里,当然也不会在无效和浪费的投资里,我们需要寻找的是有效的投资,能带来生产率提升的制造业,这些需求其实都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京津冀一体化,将带来的变化可期。

京津冀的投资力量

  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概念正在由量变转为质变。

  早在2014年的2月26日,京津冀一体化是被当作一个新的国家战略提出来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

  我当时在《地平线》专栏中说,“当一件事情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后,你怎么想象它都不为过。”“京津冀其国家战略的意义在改革,而对于京津冀的关系而言,最重要的是北京放开胸怀,真正去拥抱河北,改变河北,大家一起还京津冀一片蓝天。”

  不过,想象力要转化为现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既然京津冀一体化不仅是一个区域战略更是一个改革,改革的攻坚战就在于此了。尽管这个一体化被反反复复讲了一年多,各个方面的热情尤其是河北的热情尤其高涨,种种政策和规划也已陆续出台,但是京津冀仍然还是一个大概念,处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中,直到最近的一个小变化,才让我们看到的质变的可能性。

  而就这样一个小变化也是酝酿了很多年,终于在2015年抬起来迈步的那只脚。这只迈起来的脚,正是北京市政府迁往通州这一下。7月11日闭幕的北京市委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其中,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一直都在传闻之中的将通州建成北京行政副中心之举终于成了定论。

  根据7月16日一个北京市的发布会,目前国家正在着手编制京津冀的“十三五”规划。这份《规划》将跨越省级行政区划,把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在这份《规划》之下,三地的“十三五”规划也将随之进行调整。其中,在交通出行方面,“到2017年,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到2020年,公交专用道超500公里,市郊铁路超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近1000公里,步行绿道、高速公路超1200公里,京津冀城际铁路超1300公里,市民出行将变得更为便捷,选择性也将更加多样。”

  在当前的经济状态下,如此多的公里数字意味着重大的投资项目,重大的投资项目意味着GDP的提升,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不再仅限于改革,不再仅限于区域一体化,而有了更多的经济意义。京津冀的一体化,将带来大量的有效投资机会,以满足各种潜在的需求,而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的开启,则意味着这场战斗的打响,通州活了,边上的燕郊就活了,进而是围绕在北京周边的大部分河北地区的活跃。

  有效的投资机会有没有?当然有,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大量存在,且不说本来就是北京市一部分的通州,我们来看看一直被寄望着纳入北京的燕郊如何。在最近的一个《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将改变华北面貌的观点,“计划中的特大都市区旨在重塑华北地区的经济格局,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试验田。这个大都会圈的面积将是纽约的六倍。这个超级城市圈是经济改革的排头兵”。

  除了轻轨、高速路和高铁,在这个大的经济圈中,还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比如像燕郊这样的地方,居住这大量早上去北京上班晚上回燕郊休憩的人,他们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通往北京的路和车,还有燕郊的公园、下水管网、孩子的学校、看病的医院,这些都是有效的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投资机会。

  这些都是真实的投资需求,是GDP的增长点,而且是有效的投资增长点,而这样的增长点还有很多,绝对不是像有些经济学家所说的“投资已经饱和,多出来的投资都是无效的”。

  在上半年经济指标中的GDP再次站住7%的当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提出来的稳住7%的概念是对的,GDP不是万能的,但是淡化GDP不能过头,GDP是必须的,而有效的投资也是必须的。

  所以,张立群会在中国政府网上撰文称,“随着经济增速降低,近年来企业困难不断加大,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加大,银行资产坏账率提高,今年以来,局部就业形势也出现压力。这些情况表明,必要的经济增速是支持经济增长可持续、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的必要条件,是确保就业和民生稳定的必要条件。中国需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7%附近。”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愿意不愿意,GDP不稳住7%左右就是会出现问题。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虽然无趣,却是常识,GDP并不是恶魔,而是代表着就业,就业代表着普通人的收入和生活。GDP既然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的,那么在出口依旧由于外部环境影响而不好,消费也难以短期奏效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挖掘投资潜力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经济不是理论探讨,也不是辩论游戏,是实实在在的就业者的饭碗。

  说GDP质量要高一点,可以,说要GDP慢一点,矫情。我们期望于互联网+,但是互联网+替代不了投资,也不是全部能提升生产效率。在这一轮火爆的牛市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创业板的互联网+概念领涨,但是市盈率高业绩却跟不上来,我们的确要期望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但是我不能只指望这个。

  早在2014年,这波行情起来之前,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经有一篇文章对这个有过很好的分析,“这一轮互联网繁荣或许会为世界留下一些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但无论这些企业获得多大的商业成功,都不会对相关经济体的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影响。互联网并不改变产品和大部分背后的生产机器,只有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推动经济体前行。营销只是营销,充其量只能给小部分人带来财富。”

  说的多好,我们必须把GDP当回事,但是GDP的未来可能不在互联网里,当然也不会在无效和浪费的投资里,我们需要寻找的是有效的投资,能带来生产率提升的制造业,这些需求其实都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京津冀一体化,将带来的变化可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