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安邦、国华进场“扫货” 25000亿险资有力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当上证综指从5100点两周内跌至3500点,个股更是惨烈杀跌的时候,市场上的恐惧在险资眼中,已经变成了机会,大小保险机构纷纷迈开了抢筹的脚步。
近日,保监会出台的保险资金“救市”政策几乎每天一个,而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内保险业高达数万亿的险资也确实在响应号召,在A股大跌的时候,国内大型保险资管主动认购公募基金高达数百亿元;与此同时,包括复星、华夏人寿、安邦保险、国华人寿等中型保险机构则以实际行动对外宣称已经在加仓A股。
7月8日晚间,国华人寿发布公告称,自6月30日到7月8日期间,已经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有研新材、国农科技等股票,累计净买入约18.6亿元,并将继续增持;同日,复星集团CEO梁信军也对外表示,正在全体动员、认真研究,尽快进场买入股票,且复星7月7日在香港增持自身的股票,并已经看中A股股票的投资机会;早前的7月1日,安邦保险首度对外发布投资策略,称一直在买入有投资价值的蓝筹板块,主要为金融地产。
大小险企齐“上阵”
这是一场A股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保险资金集体进场的“救援”行动。“当A股绝大部分股票价格从最高点跌幅超过50%的时候,无论是救市也好,还是价值投资也好,险资都会迅速地进场。”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业分析师指出。
而各家保险公司入市的方式各有不同,大型保险资管更倾向于通过认购基金间接进场,规模达到数百亿元;中小保险资管则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就在此前,资本大鳄刘益谦对外宣称已经自掏腰包超过10亿进入二级市场。7月8日,他控股的国华人寿发布的《关于近期股票二级市场增持的声明》中称,坚决响应金融监管部门近期推出的一系列稳定证券市场的新政策、新举措,并基于对有投资价值股票的看好,在未来6个月内继续增持股票。
另一位资本大佬,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更是在同一天公开号召全体员工加仓A股。郭广昌表示,前一阵子股民爆炒A股,泡沫比较明显,而对于目前的市场,个人如果有自购的资金和能力,这是一个好的机会,中国A股跌到这个位置,投资的机会已经浮现;H股、中国概念股的机会更多。值得注意的是,从7月6日开始,复星控股已经连续三天增持了H股上市的复星国际(00656.HK)的股票。大股东仍将根据市场情况,不排除进一步增持的可能性。
郭广昌称:“如果在熊市的时候表现得很勇敢,在牛市的时候就不会贪婪;如果在牛市的时候很贪婪,也很难在熊市表现得勇敢。股市到了这个阶段,A股、H股都出现不少很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复星集团本身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现在是变得勇敢的时候了。”
在复星集团的整体业务中,已经有三分之一是保险业务,而郭广昌的公开谈话显示,复星旗下的保险资金已经进入两地的资本市场。
而对于保险业中的“黑马”安邦保险,这段时间它到底在资本市场上做了什么,也备受关注。7月1日,安邦保险首度对外披露投资策略称,安邦保险在甄选目标公司时有明确的标准。首先坚持价值投资,一般以大蓝筹为主,投资标的选择PB低于1、ROE高于10%的公司,低点购入;其次是由专业人士操刀,依据大环境看准机会,选择熟悉或者容易理解的行业,投资所涉及的金融业、商业地产对安邦来说都是较为熟悉的领域,风险可控;第三是追求稳健、长期持有,未雨绸缪制订详尽的后续资产增值计划。安邦下一步将更好地发挥这些领域的协同效应,保证投资者收益稳健增长,更好地维护保险客户的利益。
提振市场信心
各类资金大举进场,让A股在连续暴跌之后,终于迎来久违的大涨。“当然在市场经过暴跌之后,反转之路未必一帆风顺,这也是很多保险机构都纷纷表示,在未来半年内还会持续增仓的原因。”上海一位私募投资者李宇(化名)受访时表示。
当保监会将险资权益投资从30%提升至40%时,理论上保险资金可以进入A股的资金规模达到4万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险资的仓位大约在15%左右,也就意味着险资还有高达2.5万亿的弹药可供。
“但是预计险资不会全部进场,能够提升五个百分点,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就不可估量。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超过10万亿,现金流充足,尤其是央行的连续降息,使得险资在固定收益的配置上会减少,加大对权益投资的比例。”7月10日,国内一家中型保险资管负责人称。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与养老金入市、高管增持、大股东承诺不减持、员工持股计划等各种利好相比,保险资金火线入市或许称得上是真正实质性的利好,毕竟保险公司是拿出真金白银去购买股票,增加市场流动性,这种效果是直接体现在股价上。
“今天的大盘上涨,很难确定底部是否已经真正确立,不管如何,即使市场未来还有震荡,股票的下跌空间已经极为有限,如果未来市场风险还要进一步释放,险资的信号也是很明确的,跌势不止,加仓不止。”对此,上海一家大型保险资管投资部负责人指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