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化习俗还是现实理性杀死了这些孩子?

作者:吴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6-17 22:37:30

摘要:劳务输出频繁,留守儿童相对集中,事发的概率也就较大。

是文化习俗还是现实理性杀死了这些孩子?

吴立

    当悲剧发生时,很多网友与媒体的第一时间就是诘问:为什么又是毕节?是呀,去年这个时间段是5个孩子闷死在垃圾桶,此前还有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性侵案”,这次4个孩子集体自杀再次让公众扼腕。毕节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无非是它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贫困山区,劳务输出频繁,留守儿童相对集中,事发的概率也就较大。

    所有“旧事新恨”,各种真相与猜测在微信圈扩散。由于此前发生的悲剧多是事故等外在原因,而这次发生的悲剧是4个孩子主动求死。又是什么样的绝望才会让相对较容易满足的孩子去结束生命呢?这足以像一声惊雷震荡着成人的心,大家忽然像被撕咬似的开始审视我们的城乡二元结构、务工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儿童保护条例”等,究竟是谁杀死了这些孩子?

    很多分析文章认为,是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撕裂了社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这几个孩子因“无人问津”最后才走上了绝路。这些还是外在原因,我想内在原因是一种文化习俗和父母的理性选择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与爱,这其实不仅是留守儿童,甚至较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有这样的问题,而且会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而加大内心的孤独。

    在对这起事故的一篇分析文章中,一位媒体朋友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说在农村很多地方,孩子都是交由祖父母代养,而没有祖父母的家庭往往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在过去,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出去挣工分是会受到白眼的,甚至遭到村里“故意怠工”的处分,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孩子自然就养大了,因此没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项工作,他们将来是会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今则变成了成年人不出去打工挣钱就是“偷懒”,尤其是这些超生的孩子,父母要缴高额罚款,还要送这些孩子上学,他们就更不能倦怠。而超生孩子往往被看成社会的拖累,加之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对他们的忽略,使这些孩子更感受不到人间温情。

    记得我小时候父母也是天亮就出去工作,妹妹就交由我看管,我时常在孩子的玩耍声中与看妹妹的痛苦中挣扎,而孩子的控制力往往很低,常常禁不住诱惑偷偷跑出去玩,回来后少不了父母的责罚,使得我曾一度怀疑我是不是父母亲生。想想这次事故一家4个孩子,他们也是由哥哥照顾弟弟妹妹,他们不是一天见不到爸爸妈妈,而是半年、1年都见不到亲人,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往往是成人难以理解也是不愿意去理解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开放与外出务工的增加,很多农村地区包括毕节应该说物质条件都有所改善。出事前这些小孩还住在3层楼房里,他们的父亲外出打工时还给他们留了一张银行卡和足够吃一年的玉米。母亲是先于父亲出走的,有说是忍受不了家暴去了沿海城市打工,有说是跟相好跑了,总之他们不是死于绝对的贫困,而是家庭不幸福。

    听母亲的说法是她遭受到家暴时找不到任何救助,这说明我们对“妇女与儿童保护”的淡薄,它更是制度性缺失,这位母亲最后只好一走了之。母亲说她几年前回来过,当时明显感觉到老大有些内向、不愿意跟她交流,她本想留下来好好照顾孩子,而4个孩子的学费与生活费加上其他开支让她觉得十分拮据,加之丈夫挥向她的拳头,她做了理性权衡就再次外出务工了。她走时丈夫还在家,她原以为丈夫会留下来照顾这几个孩子,而丈夫也是在现实理性的算计后,觉得不出去打工不足以支撑这4个孩子的学费与生活费,于是也外出打工了,然后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就落在了这个14岁少年的身上。

    我们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这4个孩子独自生活在楼房里,他们与亲人的联系就是一条电话线,后来与父母的联系中断了,据说周围也没有邻居、亲戚、老师,没有任何社会组织对他们时常看顾,据说后来他们在玉米快吃完时,一起走上了绝路。

    事后老师、亲戚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孩子会自杀,因为中国很多孩子就是这样成长过来的,所以即使是留守儿童公益组织也多是从硬件上去帮助这些孩子。其实儿童在生活上很容易满足,尤其是在他们幼小时期,他们甚至感受不到物质多寡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孩子最渴望的其实是父母的陪伴,他们更需要大人的关注、关怀来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但我们的文化与现实太功利、又太注重眼前利益,总认为挣钱才是有价值的事,孩子只要供给他们足够的物质需求,父母的责任就尽到了,家里条件好的,无非是给他找一个好的学校,将来考一所好大学就可以了。据调查,不仅是农村孩子,目前一些城市工薪家庭甚至沿海一些富裕家庭,孩子也多是由祖父母或者亲戚、保姆看护,很多人并不认为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必须的心灵需求与儿童权益,因为比起挣钱,他们总觉得陪伴孩子是在浪费时间,这些长久以来的文化习俗与现实无奈已让孩子时时有被忽略的感觉,他们因此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人的爱。

    据刘志雄牧师介绍,他在美国开办的“青少年辅导中心”,接收了大量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这些孩子多是沉迷于网络、电游世界而患上了程度不等的忧郁症、自闭症,有部分孩子曾有过轻生、自残的举动,他们多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不信任这个真实的世界而逃避到网络世界。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很委屈,觉得我们怎么不爱孩子,我们拼命挣钱,就是不想让孩子像我们以前那样受苦,所以才想法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享受,送他们到美国留学。可这些孩子却为何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呢?刘志雄牧师说这就是很多中国父母尤其是中国大陆父母的误区,他们往往用自己的需求代替孩子的需求,以为提供给孩子物质需求就是爱,而往往物质越多越让孩子痛苦。刘志雄牧师说他通过与这些孩子交谈,慢慢建立起信任感,帮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点,最后发现很容易把他们带离网络。

    由此可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理解、沟通是如此重要,而孩子脆弱的心是如此需要大人的呵护、社会的关怀,而成人世界的现实、社会的撕裂,无不像一口深井,在吞噬着孩子的灵魂,最后在他们或冲动或无法理性判断事物好坏情况下,选择了放弃生命。

    或许他们觉得天堂更温暖,而成人世界充满了金钱、欺骗与伪善。

    (作者系专栏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