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生意“乌托邦”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6-17 22:37:30

摘要:诗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诗人的生意“乌托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随着诗人海子的离去,一个诗歌时代结束了,目前,诗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种茶叶、开网店、做餐馆,在他们心中仍有批判的热情,但在生活中会用更温和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一味地宣泄。诗人更需要一种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巫昂的杂货铺

    巫昂身上散发着天性里的敏感孤僻,有一种疏离感,上世纪90年代末, 她在诗坛一举成名。巫昂又很爱笑,笑起来带有强烈的感染力,越是这样的矛盾性,越想让人探寻她背后的生活故事。

    《春药铺》是巫昂的一本诗集,早在2008年,身在美国的她就开了自己的网络小店“巫昂的春药铺”,为顾客进行笔迹或梦境分析,售价不菲。请提供你的近期笔迹,三到四行,签字笔为宜,字数越多,分析越精确,现在的店名改为“巫昂智慧所”,有点像网络上的私塾,开设笔迹分析课程、读书课程,教授写诗和怎样读书、选书、列书单,做一个读书人。在她看来读书是个大难题。巫昂很相信星座,一直钻研占星学,后来也自学心理学。“今天面试的两个应聘工作室助手的女孩,一个是水瓶一个是狮子,突破了我们一向只招收双鱼和巨蟹、摩羯和金牛的瓶颈。给其他太阳星座一个机会。”可见星座对巫昂来说有多重要。

    巫昂的另外一家“宿杂货铺”正在义拍端午节五彩绳。在这家网上杂货铺里,巫昂提供的是物件、茶事和心得。比如有很多她做的手工饰物,精巧而别有味道,一个有松子吊饰的碧玉手链被她称为“松子姑娘的白日梦”,当然少不了十二星座的项链等。“我喜欢到处跑,收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无意中做起了这个小铺子,也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最近自己玩什么就卖什么,是一个小生意吧。”

    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眼中心灵手巧的巫昂,其实从小就是“女汉子”。“女汉子同时喜欢做手艺活儿的也很多啊。” 巫昂觉得并不奇怪。

    她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回忆童年,“那时候的自己很爱玩儿,很野,天天赤着脚在街上跑来跑去,和表兄妹们上树啊,打鸟啊,当时我们家里有专业的鸟枪,还会养蚕宝宝,养猪,粘知了,玩儿各种奇葩的游戏。”至今巫昂还是喜欢赤脚。

    “现在的自己很爱扮演让别人很开心的角色,我觉得有些人注定他的人生职责会比其他人要多一点,上帝给你的配置要高端一点,给你4.0、5.0的配置你就不应该过1.0的人生。”巫昂与她的团队正在创办起“九故事空间”,名字来源于英国作家赛林格的短篇小说集,计划开展写作课和儿童艺术培训。

梦亦非的“碧城”

    诗歌界关于梦亦非的话题不断,这可能缘于他的个性。最近梦亦非和他的手工生态茶又走入人们视线。

    梦亦非自幼与茶结缘,小学读书时就已跟着祖母与母亲学习手工揉捻制茶,帮助大人采茶。长大后,他还亲手开垦种植了数亩生态茶园,现已枝繁叶茂,无化肥农药,所以外形不美观,但产量极低,连采十小时,一人一天只能采到1斤多芽心,而四斤多芽心才能制作出一斤“雪意”。

    但手工茶被粗糙的机制茶取代了20年。梦亦非就是想重启手工制茶的技艺,制出有灵魂、会呼吸的个性品牌。梦亦非认为,茶应称之为作品,而非产品,也是他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途径与方式。

    20年来,他就一直在小说与诗中塑造“碧城”这个意象,并写有长诗《碧城》,长篇小说《碧城三部曲》……而文学中的这座城市,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睢族”所生活的地域,那里也是都匀毛尖产区中最边缘、品质最佳的产区。2012年,梦亦非注册了“碧城”茶的商标。

    梦亦非以自己的方式来命名茶作品。比如文艺定制系列的“里尔克”和“埃舍尔”。里尔克是梦亦非喜欢的西方诗人,承接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埃舍尔是荷兰画家,其作品在二维中表现不可能的三维世界,有数学与哲学的基础。为此,梦亦非还特意去海牙参观过他的博物馆。

    “我不爱抽烟喝酒,惟独喜欢喝茶,茶让人清醒与理智,而我显然理智不够。”梦亦非一直在谈茶文化、茶生活,并著有系列“碧城新茶雅集”,谈学术与思想问题。

    对寻找与制作心目中的“好茶”, 梦亦非执着而极致。常在碧城四处寻找好茶叶,爬山涉水,日晒雨淋去看茶园,亲自采茶做茶。有一天考察返程途中,坐在朋友摩托车后座上,车在山间砂石公路上侧翻,梦亦非被甩飞出老远,双膝双肘擦破,一个月后才能正常走动。

    等到每一锅绿茶炒作制成之后,嗅到茶干香气之时都令梦亦非陶醉,所有的苦烦随之也烟消云散了。

造乌托邦?

    “我当时差不多每个礼拜都会和我写诗的朋友们见两三次面,一大群人一起吃饭,到处玩儿,去某一个人家里聊天,年轻人之间密切的交往,像个乌托邦一样。”巫昂记忆中的好时光正处于诗歌还很兴盛的年代,但如今已时过境迁。

    “既可以写作,也可以补充家用,也有成就感。”女诗人李之平的微店叫“之平的作坊”,“不知怎么就开起了微店。是想享受做商人的快感,还是就是为了体验一种存在滋味?”

    “经商真是一门学问啊,不是每个人能经受得了这个考验。”李之平说诗人圈里有不少人开了微店,大多数人开微店都是起初热情高涨,朋友们也都出于支持的态度,帮衬下他的小生意。时间长了,买的人少了,自己也灰心了,不再去开拓市场,增加产品接触面,他的买卖自然会销声匿迹。

    “可这世上就是怕有耐心,有头脑,有持续进取的人。在很多人早已歇菜,不卖货时,还看到这些有耐心的家伙们,他们的产品销售信息不时出现在朋友圈里,提醒大家:我的微营销还活着。”李之平说她属于后者,就不缺韧劲。

    “生活中去遇到好的创作灵感,不是天天坐在那里枯想。”李之平觉得有的诗人很有想象力,但是写的诗一个模子,一个腔调。“天天写,写千首,没有好的,那也只是一堆文字而已。” 

    不过她在诗人微信群里发店铺信息时,也被拉黑过。“有人说看到我卖衣服、食品什么的,觉得很难受,很心疼,觉得应该卖与文化有关的产品呀。” 李之平说,很多诗人在微店里放自己的诗集,也有一些有影响的微店、朋友圈代卖朋友的诗集,不过这些诗集大多是朋友之间互相买买。

    单纯靠写诗挣稿费生存的诗人非常少,“都得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有其他生存的方式。”李之平认为诗人群体感强,但很多人生存能力差。国外有驻校诗人,可以在大学教书、搞研究,但是数量很少。国外诗人喜欢朗诵活动、聚会,一些大学会请他们去朗诵,费用比较高,不过能被邀请的仅限于知名诗人。

    据了解,目前国内诗歌圈的生存状态两极分化,有的诗人有名气、地位,属于这个群体中的富有阶层,也有的底层诗人生存艰难,有的诗人则要靠人接济。

    “我肯定不适合上班生活,从杂志社辞职后就想自己谋生,建设自己的乌托邦,随心所欲地生活。”但是巫昂承认自己这些年也不是很悠闲的状态,“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写诗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