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香港月圆缺

作者:廖伟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6 17:03:00

摘要:香港月圆缺

香港月圆缺

合家团圆是老人最大的心愿。亲情,永远的中秋佳节主题,无论是亲人团聚,还是明月千里寄相思,无不表达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香港中秋可以过得很传统也可以西式或现代。每逢这个节日,人们无论是天南海北,身在何处,都会把酒望月。

妻子是哈尔滨人,来香港八年了,每到中秋她都特别伤心,不是因为离家太远,而是因为总是买不到她想吃的北方月饼,北方伍仁月饼甚至云南的云腿月饼,都在香港难觅踪影中秋样样团圆,可月饼成了遗憾,我只好安慰说,有时需要点缺憾美。作为补偿,香港的中秋还是非常有传统味道,很多你想不到的传统中国的节目,就在这个摩登城市保留着。比如说,中秋庙会。这边不叫庙会,就是海边渔村的村民们,每年中秋集资请一个粤剧戏班子,在海边搭大竹棚,唱个五天五夜的大戏,什么《再世红梅记》、《凤阁恩仇未了情》的,海风中咿咿呀呀,澹荡悠远得很,别是一番与鲁迅先生在绍兴木船上看的社戏不同的滋味。

香港的渔民有钱,因为把地卖给了政府盖公屋。海边的庙会看戏免费,还有不知道从香港哪里来的算命先生,卖棉花糖和叮叮糖的,卖小狮子头和超人面具的……琳琅满目绕着舞台摆了几圈,令人有穿越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之感,就是《一代宗师》最后叶问终老的那个颇有人情味的香港。走几步到海滩,还能见到未卸妆的粤剧“戏子”与朋友们在烤鸡翅膀,霎眼如见美艳鬼。

一村之隔,就是政府买了渔村的地盖的公屋,这边又有这边的情味。公屋就是内地所谓的“廉租屋”,香港起的名字好听一点。公屋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社区,就拿我家附近的公屋“逸东村”来说,据说有六千多户两万人口,除了香港的基层市民租住,逸东村居民有不少是南亚裔或内地新移民家庭,十五岁或以下儿童占全村人口逾30%之多。

因此,逸东村的中秋分外热闹。因为我父母住在那里,我中秋节总会到逸东村看看,于是就能看到一个非常不香港的香港景象,家家户户带了凉席点心水果,下来广场、走道上围坐赏月,孩子们固然少不了追逐戏灯玩蜡烛,大人们也高声谈笑,和平日的香港式彬彬有礼大不一样。定睛一看,很中秋的中国人面孔间,还夹杂了许多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尼泊尔人的深目隆鼻,他们也吃月饼、提兔子灯笼,中秋得很。

这就是我喜爱的另一个香港,种族的融混在基层完全不成问题,这些少数族裔并没有把自己当外国人而且持平常心投入众乐乐之中,主要由各代新移民组成的基层香港人也没有那么强烈的“主人”概念,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华南农民的淳朴——这和那些原本可能是山民的南亚族裔平民,甚至有点儿“阶级感情”。走在这些面目各异笑容一致的人当中,才真正感觉到团圆的意味。

听着远方海边大棚传来的咿咿呀呀粤曲余韵,我不能不想到张爱玲的诗:“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谯楼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沉到底。……中国,到底。”这不是小团圆,是大团圆了。

本文版权归CM华夏理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