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十三五”及2049中国交通现代化的一种思路 “胡焕庸线”两侧看交通

作者:盛磊 赵霄伟 孙施曼 翟大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01 23:48:00

摘要: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广袤的国土空间中,交通始终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功能。交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规模最宏大的公共服务。

“十三五”及2049中国交通现代化的一种思路 “胡焕庸线”两侧看交通

■盛磊 赵霄伟  孙施曼  翟大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广袤的国土空间中,交通始终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功能。交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规模最宏大的公共服务。无论是由中央政府修建,还是地方政府、民间资本筹资,交通都意味着巨大的开支和债务;无论是通向国土纵深的边疆干线,还是盘桓于乡社的羊肠小道,都关乎一方土地一方人的兴起与失落。因此,如何在空间与功能的取舍、平衡中配置有限的交通资源,让交通更多的与城市、生态、人融合互动,是交通发展沿革中或明或暗,贯穿始终的线索,也是交通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需要解答的命题。

胡焕庸线

东西交通格局迥异

    今天我国交通的格局,溯至唐代已基本成形,以帝国都城为重要的核心,向东较密集,与较高的经济人口密度相适应;向西北、西南的战略要道越过天堑和荒原,所达之处彰示着国家疆域之广阔。这种交通的疏密关系和战略格局,及至清代更加明显。

    这种由中国特殊的地理人文结构决定的经济、人口、交通布局,在胡焕庸研究得出的爱辉-腾冲线(后人称之为胡焕庸线)的概括下,得到更加凝练、精准的体现。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了胡焕庸线,将我国的人口分成东南和西北疏密差异悬殊的两部分,当时,中国人口数为45892万人(包括外蒙古)。

    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东南壁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的,西北壁占全国56.82%的国土面积,占全国6.23%的人口和4.30%的GDP。本文根据数据可得性(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3年民航机场吞吐量排名),采取近似方式,将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六省区划入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以下称为“西北壁”,其余省份划入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港澳台除外),以下称为“东南壁”。从测算结果来看,无论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是交通运输服务,我国综合交通发展都呈现很强“东南壁-西北壁”的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与胡焕庸线的基本规律相符合。

    按照胡焕庸线的划分来看,2013年,东南壁交通运输线路里程达到391.9万公里,占交通运输线路总里程的85.5%;而西北壁交通运输线路里程仅为66.6万公里,占交通运输线路总里程的14.5%,两者之比为5.9倍。

    2013年,东南壁路网密度达到90.73公里/百平方公里,而西北壁路网密度仅为12.83公里/百平方公里,两者之比为7.1倍,相对差距由2000年7.9倍缩小到2013年7.1倍。受益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在测算中选取的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服务的大部分指标上,东南壁与西北壁的发展相对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在胡焕庸线东西如此迥异的交通格局下,开展我国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形成完整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以建立起与空间地理、国家战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在胡焕庸线以东经济、人口稠密的国土空间,运输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基础,应大力提升公路(铁路)、海运、航运等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建设高密度的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地区经济聚集能力,提高空间溢出效应,发展带状城市群,加强地区间经济关联,缩小地区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同城化,促进交通与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促进产城融合,致力于打造交通、产业、城市和山水田林湖均衡发展的绿色、高效、美丽的交通格局。

    其中,“绿色”就是要大幅降低交通能耗,提高客货运输效率,提高地区间、城市间、城乡间的交通可达性,构建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高效”就是要提升轨道交通、水运、城市公共交通运力和综合能力,统筹海陆空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培育与带动多极增长发展格局,带动区域一体化,缩小地区差异。“美丽”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交通土地资源,布局以交通项目为主线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项目,实现“以产带城、以产促城”的互动模式,实现交通与产城的融合发展。

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广人稀的国土空间,应加强战略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地区可达性,发展点状中心城市,带动国际交通节点发展,进行与国家战略要求相匹配,与中心城市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广大的生态涵养区、保护区、禁止开发区不冲突的交通布局。

在国际方面,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在完善通向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应探索在“一带一路”上的多元合作机制,并且继续根据市场需求加强通向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联系。

基于人口、交通密度关系

的国际比较

    从人口密度来看,我国人口密度总体(141.0)与捷克(136.2)相当,东南壁(291.5)与英国(257.2)、德国(234.6)、日本(349.7)等国接近,而西北壁(17.1)则介于俄罗斯(8.7)与美国(33.8)之间,地广人稀。

按最近的可比数据(2010年)对比,我国铁路网密度为0.95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远,而与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相当。从地区角度来看,我国东南壁铁路营业里程数为1.66公里/百平方公里,仅约为英国的1/8、德国的1/7、法国的1/4,日本的1/3;而西北壁铁路营业里程数为0.37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人口密度相对接近的美国(2.32)和俄罗斯(0.5)。

我国公路网密度为41.75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土耳其、越南、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水平相当,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差距较大。从地区角度来看,我国东南壁公路网密度为79.44公里/百平方公里,与美国发展水平相当,相当于日本的1/4,德国、英国的1/2。我国西北壁公路网密度为11.09公里/百平方公里,与澳大利亚和埃及发展水平相当。

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交通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如果把胡焕庸线东西区分看,按相当的国土空间与人口密度情况对比,差距并没有笼统对比时那么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而发达国家近30年来交通路网密度基本饱和,没有增长。因此,只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2049年之际是可以弥合的。

发展重点

下一阶段,有必要在建设我国综合交通立体空间走廊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东南壁的交通路网密度,尤其是轨道交通的路网密度,加强都市圈城际交通体系建设,以适应东南壁地区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聚焦西北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从国家战略出发,在强化生态功能区化的特点与特质基础上,提高交通现代化程度,注重整体布局和沿线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大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铁路、私人交通等设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紧密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划清生态红线,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优化交通运输土地资源配置,发展清洁运输,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适应东西地区物流特点、需求的物流网络布局。

    为此,在体制机制上还需要开展一系列配套工作。包括:规划的衔接、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交通领域法制化和公众参与等等。

任重道远,在科技飞跃、理念更新的时期,我国交通发展的进程始终包含着无数的可能性,但也始终因循着自然地理刻画的空间格局。交通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在缩短交通时间距离,提高交通承载能力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增长与生态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胡焕庸线两侧看交通,为这一发展过程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视角和路径。

(作者盛磊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49课题负责人,赵霄伟、孙施曼、翟大宇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院特邀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