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每天有一万家企业创立,年内实现“三证合一” 商事改革推开创业闸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福蒙蒙 北京报道
今年,中央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心不小。
在今年全国两会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会议的重点议题。大会明确了推出减少审批、降低门槛、减税降费等新举措,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随后的3月20日,李克强总理便带领14名部委主要负责人赴国家工商总局,考察商事制度改革效果,并部署降低创业创新成本。
“中国的市场潜力太大了,可干的事太多了。只要打开枷锁,清除束缚,社会和市场主体就会迸发出人们想象不到的创造热情。”李克强说。
井喷式增长
2014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实现了“创业梦”。
全国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340.73万户,同比增长近20%。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有1.05万户,可谓“井喷式”增长。据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透露,今年3月上旬,新登记企业数量仍然维持“井喷式增长”的势头。
新登记企业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从中不难看出商事制度改革正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一大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资本在2014年注入到市场中,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除了率先试点的深圳、厦门等地外,商事制度改革从201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注册资本金改为认缴制、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等多项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的改革措施在全国铺开。
数据显示,2011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办一家企业平均用时25.59天。而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办一家企业的时间缩短为14.29天,节省了近一半时间。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前注册的小微企业一个月内拿到营业执照的占63.8%,改革后这一数据攀升至87.45%。个体商户的状况也大致相似:改革前一个月内办齐所有证件的个体工商户占77.5%,改革后这一比例猛增至90.17%。
“在原有制度框架下,想要创业首先要有足够的资本,然后还要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一位陕西基层工商局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创业者只需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
以往的企业登记,实行的是先证后照,能不能拿到营业执照,首先要经过工商、食药、卫生等部门的层层审批,等待的时间往往很长。实行先照后证、多证联办、并联审批等改革措施后,多流程合并,“前端变后端”,时间一下缩减了许多。
年内实现“三证合一”
尽管商事制度改革为市场增添了不少活力,但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因为还有“硬骨头”要啃,这个“硬骨头”便是将工商、税务、质监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证一号”。
记者了解到,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有的部门认为相关证、号不能取消,有的部门简单地认为实行“三证统发”就是做到了“三证合一”,对改革认识不统一和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进度。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李克强当着中央编办、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14名部委主要负责人提出了硬要求:要抓紧推进“三证合一”等改革,年内力争实现“一证一号”,切实降低企业注册场所要求,继续简化企业登记和注销流程。
所谓“三证合一”,即工商、税务、质监的三证合一。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在推进这项工作。其中,有19个省区市推行的是“一照三号”模式,即将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号统一记载于工商营业执照上,实现三证合为一照。
作为推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的重要措施,“三证合一”让办照手续不再繁琐,办照效率也大大提高。
张茅在公开场合表示,2015年将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最大化。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推进“三证合一”工作。张茅称,这项工作将大大便利企业,一般注册法定时间可以从20天减少到5天。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介绍,“三证合一”给市场主体更便捷的服务,这是业内一直在呼吁推动的改革,也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就应该更简化。
“实现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李克强说,我们简化审批、放宽准入,催生小企业“铺天盖地”涌现,不仅可以更好激发群众创造力、带动就业,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
“市场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今年我们要继续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事。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行证照合一,让服务业领域的一些企业注册登记别再那么费劲了。”在今年3月15日答中外记者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明确了改革的要求。
中国每年有7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还有1.6亿的农民工,以及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带来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