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审批转型为咨询服务 环评机构“红顶”将摘
摘要:“要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3月7日,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上任后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喊出这样的口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要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3月7日,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上任后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喊出这样的口号。
具体来讲,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要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的地方所属环评机构也要分批分期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环评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制度漏洞。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我国许多环评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了环保部门的生财之道,这是一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
“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环评,全称为环境影响评价。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扩建、改建、新建工程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从那时起,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开始实施。
当初设计这个制度,本意是将其定位为项目环境风险和控制措施的环境咨询报告,但在实践中,环评制度却走了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表示,环评制度引入中国之初就被纳入了既定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之中。随后,环保部门又不断想办法提高其地位,希望将其作为项目前置许可程序,由此开始发生异化。
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这样一种科技咨询变成了一道审批,有专家戏称,这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不伦不类,”一位环评从业人员这样评价说,“实践中,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各取所需,建设单位花钱买批文,环评单位收人钱财替人消灾。”
这其中,环评单位的角色又最为尴尬,有时甚至两边都不讨好。报告通不过,建设单位会埋怨他们“关系不够硬”,而在他们看来,环评能否通过与环评报告本身的质量并无直接关系,关键在于项目是否“内定”。
“经常被业主、领导和专家批得狗屁不是,敢怒不敢言。”这位环评从业人员表示,“当初学这个专业,也是想为我们国家的环保事业奉献点力量。但现在的事实却是:每个月两千元工资,连吃饭都不够。没有职业成就感,甚至连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在他看来,出现这样的问题,把板子都打在环评机构身上肯定是不对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评的问题。“现在环评越写越厚,不是环评人员主观意愿导致,而大多是评估部门、审批部门的‘任性’要求所致。”
“责任还是在于环保部门,他们既想利用环评审批揽权,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于是一方面审批时附加了许多不相干的前置审批,导致环评报告越写越厚;另一方面又以批代管,推卸监管责任。企业发生环境事故时,要么是建设单位没有按照环评措施落实,要么是环评报告存在质量问题。”他表示。
回归咨询行业
未来,环保部即将对环评机构进行大规模检查和整顿。在3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陈吉宁表示,环保部将坚决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的环评违法行为,要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把一些情节恶劣的企业移交司法;要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使之阳光化,压缩环评审批权的空间,同时下放审批权,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
此前一天,环保部还向媒体通报了对一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不符合资质条件的环评机构、环评技术人员的处理情况。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表示,根据对全国环评机构及从业人员专项执法抽查和公众举报核查结果,环保部决定对存在各类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分别作出了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处理。
其中,对从业行为不规范、工作质量差的吉林省兴环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41家机构限期整改3至12个月和通报批评;对因提供虚假资质申请材料的济南大自然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不予批准环评资质,且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对环评工程师数量达不到要求的通化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等14家机构取消环评资质和缩减评价范围。
未来,环保部将组织新一轮环评机构专项执法检查,并要求所有具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单位全面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彻底解决“红顶中介”问题。近期,环保部还将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严格规范从业行为。同时,全面公开环评机构相关信息和诚信记录,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不过,在专家看来,这些措施还是治标不治本。业内人士表示,环评必须回归咨询行业的本来面目,“否则环评工作者的工作就是编天书!”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项目环评应该改为环境咨询服务,规划环评则改为政府决策环境咨询服务,退出审批行为,全面转型。
同时,根本措施还在于加强环境执法。如果企业的环保违法成本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寻求高质量的环境咨询服务,才能变“要我环评”为“我要环评”。
“就像环境公益诉讼多了,企业环境法律咨询服务的需求就会多起来了一样。如果严格执法、严格检查,环境风险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对高质量环评咨询服务的需求就会多起来,而且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环评服务,而不是依附于审批权力的收费式服务。”上述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有的地方环保部门也提出了建议。在2014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表示,上海市设立自贸区以后,环评权力下放,但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建议实行备案制,这样有利于环评手续简化,在减少行政成本和企业环评成本的同时,将环境责任转由市场和企业承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